当天下午,齐磊返回了工地,先安抚人心。
振华也松了一口气,继续自己的扫盲班任务。
东湾村热闹了几天,都是关于铁桥的话题。几天之后,才渐渐平静下来。
宋家财最伤心了,每天借酒浇愁,而且还学会了他老叔宋仁贵的手艺,开始吹笛子。每天醉酒以后,他就坐在门前吹奏忧伤的曲调,什么《女儿情》《化蝶》等等。
小立鑫也哭嚎了几天,又是鼻涕又是眼泪,让人心酸。
宋仁贵便哄着侄孙子:“你妈妈做工去了,过两天就回来,买好东西给你吃……”
一转眼,扫盲班的课程进入了最后。
扫盲班学员们坚持下来的,只剩下七八个人。
让振华赶到意外的是,有三个小姑娘特别用心,一节课都没落下,有始有终,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这三个姑娘都十七八岁了,当时都是因为家里贫困没上学。
振华教得也很用心,还给这三个小姑娘加了课,教她们认识二十六个英语字母和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春兰过年回家说过,在外面打工也需要文化。有的厂子,能认识二十六个英语字母的,就可以做质检。
这三个姑娘,后来也很争气。一个帮着丈夫在乡镇开店,出售化肥种子农药,能看懂所有的说明书,能开具发票,也会算账;第二个后来进城,考了驾照,做了出租车司机;第三个嫁在邻乡,后来做过妇女主任。
多年以后,这三个学员看见振华,都客客气气的,感谢当年的扫盲班和振华的辛苦。
扫盲班结束那天,东湾村传来了喜讯,普天同庆。
东湾四组有两兄弟,同一年考上了大学。东湾村,终于出现了真正的大学生!
这两兄弟也姓赵,都是振华的本家兄弟。老大在高中复读了两年,苦战不休,结果被兄弟追上来了,一起考中了大学。
一个家庭,忽然出来两个大学生,这可把他们的父母高兴坏了。
比他们父母更高兴的,是老夫子。农村的孩子能考上大学,那简直就是状元高中,范进中举啊!
东湾村四个组的乡亲们,都去恭贺,凑份子喝酒。
那天的对联,是老夫子亲笔写的,刚劲有力:
功到诚处神助矣,太行王屋两山移!
振华也去了,看着老夫子写的那副对联,心里感概万千。
这幅对联写得太好了,太贴切了,老夫子果然是老夫子,出手不凡。
对联借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苦读精神,更以“两山尽移”来向这兄弟俩表示祝贺。
的确,农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对于父母来说,那就是移走了一座大山啊!两个儿子一起考上大学,那不是两山尽移、通天大道就在眼前了吗?
当然了,振华也有些心酸和遗憾。
自己读书的时候,自己和秀莲的成绩都不错,落榜之后也想复读,却都被父母无情拒绝。如果再复读一年,或许也考上大学了吧?
当天中午,振华大醉而归。
傍晚时分,振华还晕乎乎地躺在床上,却听见齐磊的母亲在外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