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这样的大项目,想要启动是需要做很多前期工作的。
胡文海找到戴忠山,一方面是要确定好总师的人选,另一方面也是借用这位老资格在学界和系统内的资历、地位,从学术和流程上,率先提出方案和吹风,为接下来的立项做好准备。
当面沟通的结果很让人满意,戴忠山提出的方案比胡文海的设想更加具体可行,而且也更有优势、更符合中国的情况。
和曾经的北斗不同,胡文海作为北斗系统的出资大户,未来显然要承担起北斗系统的商业推广责任。gps系统如果在市场上率先取得垄断地位,这对北斗系统盈利就很有压力了。
“我们需要打响中国航天这块招牌。”
经过一晚的彻夜讨论,胡文海和戴忠山都意识到了一个根本问题。
gps拥有先手优势,目前国际市场上gps几乎是唯一的全球定位服务提供商。在先入为主的市场环境下,就像邦迪成为创可贴的代名词一样,gps也会成为卫星定位功能的代名词。
在这种大环境下,北斗即使顺利组网,十年后市场的主动权也已经拱手让人。
十年后全球定位系统的市场总值有多少?这个胡文海心里有数,2006年gps接收机每片的定价大概是50美元,全年市场份额就高达200亿美元。这在1996年是无法想象的,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的促进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市场规模。
别看胡文海如今上百亿的资金扔进去,如果北斗能够分到gps一半的市场份额,这点投入一年就能赚回来!
但问题是,如果北斗系统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组网,那全球定位市场哪里还有一半的市场份额留给他?
搞到最后,北斗就会像曾经历史上一样,只能吃点国内的残羹剩饭,政策性要求必须安装的市场才会考虑北斗。像车载导航、移动通信、精准授时这些定位系统的大户头,北斗始终都打不进去。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北斗干脆打起了免费旗号,放开了导航芯片的生产授权,社会上才逐渐接受了北斗进入市场。表面上看着好看,确实成长起了一块很大的市场,也有很多产业链上的企业因此成长起来。
但是看gps卖芯片赚的金山银海,航天系统如果能从这块市场里分一杯羹,它不香吗?
有了每年四千亿人民币的市场做后盾,航天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根本不敢想象!
“未来十年,这将会是全球定位服务市场的关键时期。”
胡文海陈述事实:“定位服务市场的增长,十年后才会迎来爆发期。但爆发期市场份额,只会在这十年里确立。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航天在国际上打响金字招牌,十年后全球定位市场也不会有我们的份——哪怕我们的北斗,定位精度比gps更高也不行。”
“话语权方面,我们天然吃亏。”戴忠山心有戚戚的点着头:“十年之后我们再想打响北斗的牌子就晚了,国际市场上只会认gps。但是我们现在又没有组网,拿什么和gps竞争呢?”
胡文海和戴忠山四目相对,都有些犯难起来。
北斗是必须要搞的,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项目。从国家层面来说,北斗存在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但落地到具体执行的组织,只拿财政拨款是要吃亏的!
像gps系统的主要方案供应商美国sirf公司,它生产的gps芯片占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以此为基础,gps芯片厂商也有资本学起了高通,谋求将蓝牙wifi和fm等芯片都集中到一起,进行打包销售的整合通信芯片,成为手机部件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隐形霸主。
想想在这背后,多少利益被用于支持了美国宇航技术的开发?多少利益被输送到nasa和美国军队?最简单的一个情况,sirf公司在被csr公司收购之前,代工厂是不公开的。谁也不知道当时全世界70%的gps芯片,究竟是从哪个工厂里生产的……
可以说人类目前在对宇宙空间的利用里,没有比gps更大、更重要的可盈利市场了。
北斗想搞三十六颗星、总数超过五十颗的星座,指望财政拨款不是不行,但系统内的动力呢?
只有见到回头钱,北斗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
除了小打小闹的卖卫片、国际发射业务,国内航天主要还是在吃财政饭,各大电视台的卫星转播费都是一笔让人眼红的财富了。
但问题是,每年收的那点服务费,够打几颗长三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