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不下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七六二章 近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率领业内专家,参观拜科努尔航天城遗址,方然把这些论述整理成一份文稿,发给研发机构的白大褂们,目的就是让所有人明白,

人类文明大发展的希望,目前看来,只能寄托在太阳身上。

不仅要利用太阳能,而且,还不能被盖亚的天文、地质条件所束缚,唯一可行的策略,理论上倒是十分简单直白,倘若将换能器抵近太阳部署,譬如说,部署在水星轨道上,则太阳辐射的强度会提升十倍。

与盖亚距离太阳的一点五亿公里相比,水星与太阳的距离,仅有五千八百万公里,

两者差不多是三比一。

那么容易得出,位于水星轨道、或者再稍微接近一些太阳的轨道上,同样面积的光伏、或其他换能系统,其输出功率便可达到盖亚表面同等条件下的十倍左右。

以此类推,暂时不考虑工程条件,若将换能系统进一步抵近太阳,绕日轨道半径缩减到一千五百万公里,则单位面积的阳光辐射强度,便可以达到盖亚表面的一百倍,峰值将超过每平方米100,000瓦。

与不计成本、将盖亚表面铺满光电板相比,在近日轨道部署换能系统,只需1%的工作面积,便可以达到同样的输出功率。

类似的比较,原则上,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当绕日轨道半径缩减到五百万公里时,换能系统接收的光辐射量便会超过每平方米1,000,000瓦,以百分之三十的转换效率计,每一年的能量输出相当于31,500吨标准煤。

一平方米的工作面积,年输出能量,超过三万吨标准煤,或者两万吨石油。

对人类文明,这,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立足现有技术条件,一旦贴近太阳,能量捕获与输出能力便会暴增,站在单纯的理想化角度,这的确很有前景。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种宏伟的工程计划,

在人类既有的技术范畴内,消耗可以容忍的时间,究竟能否实现。

阿达民的“水星计划”,或者说,以太阳系内层空间为探索目标的指示,一经下达,就在盖亚净土航天研发机构里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作为业内人士,多年来只能获得有限经费,现如今管理员发话要重启太空探测,白大褂们在欢欣鼓舞之余,也对其指示议论纷纷,表示反对者有之,摩拳擦掌者有之,更多的人则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中立态势。

一言蔽之,对人类文明的能源困局,多数人都有认识,

他们只是无法确定,管理员的“在近日轨道部署能源提取装置”之设想,在工程实践上的可行性究竟如何。

为此,一连好几个月,直到1512年的隆冬时节,研发机构的争论仍未平息。

面对纷乱的声音,研发机构的主要管理者们,逐渐统一了口径,开始按阿达民的指示制定规划,实施各项工作。

毕竟,不论各方持有的观点,如何相左,一边认为“人类获取新能源势在必行”,一边则认为“现有技术条件下,这根本就办不到”,阿达民指出的“能源钳制”却真实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钳制还会越来越严重。

另一方面,不论目标是太阳系内层空间,还是遥远的浩渺宇宙,

技术是通用的,无非是具体门类上的一些区别,总之,先恢复整个太空产业体系再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