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不下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九章 光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大约从西历1530年代起,净土世界的it研究,就逐渐将“光子计算机”引入工程实践领域,起初只在一些电磁环境恶劣的场合应用,再后来,随着光计算技术的发展,“光子计算机”的性能连番激增,

并在西历1554年,具备了超越电子计算机的能力,达成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

光计算,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被逻辑架构相近、运作原理迥异的光处理单元取代。

不论是光,还是传统的电,都属于“电磁场”的范畴,从这一点上看,传统的电子计算机与新的光子计算机,都使用同样的物理媒介,充当信息流动的载体,区别只在于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器件中的效应之差异。

传统的电子计算机,物理上,早在几十年前就遭遇瓶颈。

芯片材料的绝缘性能限制,让进一步提升工艺、制造更精密的集成电路成为不可能。

即便可以用多核心、并行架构来提升总体算力,一系列典型任务所需要的单线程运算,却很难从中受益。

与超级计算机的发展相比,单核心、单线程能力的提升,在几十年前的时代,一直乏善可陈,直到光计算技术兴起,本质上,用频率更高的电磁波作为信息传递介质,避免(相对)低频电磁波的散射与电子迁移等诸多缺陷,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继电子计算机后,光子计算机,是人类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大成就,gmc也曾考虑过,在技术成熟后,利用其对“混沌”、“盘古”等系统进行升级。

不过这一设想,并非只是硬件层面的事,更需要软件层面上的大量工作。

在一切规划就绪之前,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又让人类逐渐改变了看法,认为以并行模拟式系统为核心的“混沌”,

可能更适合迁移到量子计算系统上。

这一工程,在今天的1577年,仍处于研究、规划阶段,毕竟“混沌”中枢是盖亚两千六百万民众的“灵魂居所”,任何改造、升级,哪怕只是很微小的变动,都需要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这些现状,并不是霍肯教授的主题,他话锋一转: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认为,是人类在量子力学、以及其他基础物理领域成果的综合应用,其实没太多新奇之处。

我想说的,倒是关于‘量子力学’,这个领域现如今的发展……

方然,你是否有一些起码的了解,

又明白多少呢。”

……

量子力学。

天边的一片乌云,云堤厚重,不见阳光,

这是多少年前,刚刚接触这一深不可测之物理学分支时,方然的第一印象。

而其后的短暂学习经历,则充分证明,他完全低估了这一领域的艰深晦涩,这根本不是什么天边飘来的乌云,而是横在已知与未知之间、钢铁铸就的厚重城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