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历之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四十九章 招商引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第二个桃子就是联手成立大托拉斯建设糖岛的事情,这买卖一提出来,唐荣就有点兜不住。这是重资产啊,得投入巨额开发资金和海量人力。这个时代,整个琉球大岛上人力还不到十万。按西表岛大小,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到底能开发多少蔗田,但少说也要万把人吧,唐荣加上老幼总共三千来口,又怎能动员的出这许多人力?至于从其他岛收集劳力,其他都是些小岛,西表就是奄美往下第三大岛,第四大岛是西表旁边的石恒,那个岛开发比较完善在座很多人了解,报出来数字是一万一两千人,这一万多人可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

资金和人力都有硬伤啊,王浩听着对面嗡嗡一片的讨论声,老实说闽人三十六姓的野心还是比他期待的少一些,难怪他们在琉球几百年也没打出一片天地。

“那我交个底,今年我负责输送三千奴隶,全部壮男壮女。明年再输送三千,后面还加不加再看开垦进度。”看看生意要黄,王浩赶紧又追加筹码,免得难度太大把朋友吓跑“不过岛上那几百户琉球民户我是要带走的。”这筹码诱惑力可不小,人力难度比资金难度更难解决,再说使用奴隶干活不用发薪酬,以后的产出成本可能降下不少。

第三个桃子是造船,西表岛上超过九cd是原始森林,这地方可是亚热带,森林里肯定不少珍贵的热带硬木。把树砍倒了拖到港口可以造大船,剩下的树杈树枝树根直接一把火烧了肥田,接下来深耕种甘蔗,这就是王浩设计的一条龙产业。要是西表能承载民用船只建设,桃源的造船场可以马上转向军用。这样的话,马上甩掉一个低技术产业,解放一批高级技工。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相当残酷,这产业琉球接不住,随着这三十年清国海禁,琉球造船业急速衰退,现在能造的最大的船只有千石上下,而王浩需要的最小的是两千石大船。

找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确实低了些。看样子还要继续寻找优质的,大约像不列颠这样的就好了。王大人想的有点太当然了,人家东印度公司充其量把他当生意伙伴,什么战略伙伴台湾哪里够格,人家需要的是荷兰,瑞典这级别的。既然现场达不成共识,那总得给人家留些时间讨论,于是台湾各位暂时离开会场,留下唐荣百十个人在那里讨论。

第二天王浩没什么事情可做,正好琉球商馆馆长郑晓松汇报了一个小麻烦,原来去年桃源曾经想订购几千套低端盔甲作演出服装,当时向长崎和萨摩都询了价格。穷疯了的萨摩为了挣点外汇,给出四两二钱一套的超低价。琉球商馆马上采购了一千套,后来桃源暂时没演出需求,就没有继续买,人家奉行跑来要挟说当时是按照三千套询的价格,现在我大萨摩已经生产了之类的。另外前年签意向协议的时候,曾经说过年采购铁八万斤铜五万斤。去年因为基隆产铁,后半年就停了琉球采购,结果铁只买了三万多斤铜倒是买了十几万斤,这事奉行所也天天嚷嚷。

郑晓松待在琉球这两年,给桃源的输血作用相当大。而且这人商务敏感度不错,除了完成大宗采购,他去年原地买来卖去都赚了三千多两。王浩和外贸司诸位对他评价都很高,今年正想给他调个职务。考虑的是或者调fj担任合资企业通海钱庄二掌柜,或者长崎建商馆以后调去做馆长,琉球这里贸易格局还是小了,这边情报收集和走私的作用更大些。王浩顺便问了问他自己意见,结果郑晓松想了想回答说,觉得还做贸易适合一些。

一来钱庄他没接触过不是很懂,二来打跟着法国船跑贸易也干了快十年有些感情。忽然王浩想到一个职务适合他,于是开口说道“收拾收拾和我回桃源吧,这里就交给别人,我有个重任给你。”rb那点麻烦不算事儿,再买点演出服也无所谓,反正早晚用得上。至于琉球商馆,现在船上就有两个情报司专门培训的经济探子,留一个接任就是了。

王浩在首里待到第四天的时候,几位琉球的大人一起过来见他。有十三个家族四十五户决定跟台湾一起合作搞这个糖业公司,这些家族约好今年筹集两万两,明年再追加三万两做这个事业。实际上大家都是聪明人,几位大人几句话就让王浩听懂了,人家其实不是为了生意,而是看重他这个人,觉得要和他掺和掺和。

五万两在琉球这地方也不是个小数字,虽然起步格局比原来预想的小一些,王浩也能接受。何况台湾今年买人资金压力也大,那就中难度开盘吧,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台湾拿银圆和奴隶作价投入三万两,双方一起做这个股份公司。到时候产出的黑糖,台湾按首里和福州的均价全部收购,将来要是能生产砂糖,按照福州和台湾的均价全部收购。第二个招商项目算是谈成了,至于造船,西表岛砍下来的原木会低价卖给台湾,合作这个事情还是暂时作罢。

唐荣虽然实力有限,但是确实在竭尽全力帮助台湾,这次台湾缺乏文职干部,唐荣各家族陆续调集了小三十人输送过来,毛龙达大人都把儿子毛翔宇送到王浩这儿当了侍卫。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