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船一靠岸,大量的财货开始送上米歇尔号,这条大船只停留十几天就会起航。在琉球人坚持下,航线将不再绕行印度,而是直接走巽他海峡,横穿印度洋一路前往伦敦,行程超过五万里,就算顺利也要六个月以上。琉球号会给米歇尔号护航至少到巽他海峡,如果有可能,王浩更希望他们能坚持到非洲东海岸,回程的时候它还要去趟巴达维亚,在东南亚做生意不拜拜荷兰人码头总是让人不放心,再说他还有些生意要和人家谈。
国债发行的顺利,暂时镇守府没啥资金压力,货物储备的绝对充足,英国人的船六天内已经装载完毕。外贸司对这次远航重视度奇高,他们又是占卜又是查黄历,结果定了六月十六日起航,也不能再迟了马上就要进入台风季。提前几天的时候,台北全城已经动员起来,大批留学生家属从桃源和基隆赶过来送行,他们都住在政府搭建的临时房里,被服局早就给代表团准备了大量新衣服,现在统统拿出来发放,全是前两年还禁止穿戴的丝绸、锦缎类的好东西,这是第一批去欧洲的琉球人,关系到国家的体面,哪怕打肿了脸也要充成胖子。
康熙25年(1686年)六月十六日辰时三刻,台北码头上人山人海,半个台北的人聚集在这里欢送他们的英雄。他们的孩子们要出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夷人们的家乡。老陈带着老婆陈章氏,天还没亮就从家里出发,他们要给十四岁的二儿子陈利杰送行,一行五万里,这一次再看一眼,这辈子没准就见不到了。
陈章氏已经不会走路,老陈特地从队里借了头毛驴,把老伴驮着一步一步往码头赶,离码头高高的旗杆还有两里多的地方,路已经堵得水泄不通。有个带黑头盔的警察检查了老陈带的铜牌,开始高喊“让开让开,给家属让路。”于是人群勉强分开了一个小缝,让陈家夫妇挤进去。
巳时初刻,城堡上的大炮一起开炮,几十门大炮一起的轰鸣声盖过所有喧闹,人群渐渐静了下来。一百四十七个留学生、十三个外交官、二十八个士兵,整整齐齐排列在码头前红色高台上。王浩站在他们的对面,他伸手推开礼仪官送上的三炷香,今天的日子他不想再给妈祖上香,他有自己的礼物。王浩缓缓走向面前的队伍,身后一位侍卫托着盘子随着他,走到队伍面前,他缓缓站住。掀开红绸,两个精致的银瓶被他高高举起,他重重的把它们交到李智建手上。
“一个装着大营乡的土,一个装着小美溪的水,今天就请诸君带着家乡的水和土远行。”
王浩的声音异常低沉“诸君都是我台北镇守府国人,你们是国人的精英,你们是最小十二岁,最大十八岁的孩子。此去英吉利国一去五万余里,”
他手臂高高的举起指向西北“我代表父老乡亲们道一声珍重。诸君年纪还小,不知道记不记得三年前,你们的爷叔、父母、兄妹吃的是盐粒就着番薯,穿着破衣还有葛麻。此时此刻,镇守府的父老乡亲们还在为生计忙碌,农夫们弯腰插着稻子,渔夫们赤身在海中行走,水手在波涛里挣着财货,此时此刻,战兵还在几千里外打仗。所有人节衣缩食,供着诸君穿着丝的衣服带着缎的帽子,口袋里放着亮晶晶的银钱,坐在宽敞的大房子里做学问。为的有一天你们能从泰西学来真学问、真本事,带着咱们国人把日子过得更好。诸君,月是故乡明,望一路珍重。”
两手搭在一起,王浩深深的揖了下去。
整齐的三排队伍跪在地上,三叩首,叩这天,叩这地,扣这台湾父老乡亲。
巳时二刻,遣英使团分上琉球号和米歇尔号。琉球号两舷打出十八声炮响,两条大船缓缓的离开码头,顺淡水河而下缓缓驶向海口,王浩一直站在高高的台子上看着船渐渐远去,直到在天地之间再也看不到那一片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