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历之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八十六章 台湾大都督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这想法被王浩毫不犹豫拒绝了,历史再往后走,骑兵最终活到了一战,活下来的只有轻骑兵,不管披多厚的甲,骑兵也防不住子弹,那还要披甲骑兵干什么?身高、体重和爆发力都很均衡的阿拉伯马足够培养一支优秀的轻骑兵。

最后折中了一下,夷人们留下了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三十匹蒙古马,以后马岛上将尝试阿拉伯纯种马选育和阿拉伯马与蒙古马杂交选育,看能不能创造出适应能力更高,体重、骨架、爆发力又衰减不大的杂交品种。已经引入这么多马,也不能浪费,于是大都督府创建了两只骑兵队未来欧洲战场上很流行的龙骑兵,说白了就是不会骑马打仗,只会骑马行军的步兵,这种部队将来需要战术机动的时候非常有用。

龙骑兵正常使用步兵长枪,另外也携带一把步兵刀剑用于防身,骑马步兵对骑手要求很低,马上组建了一个四个哨的满编大营。按王浩的要求,台湾的骑马步兵除了训练步兵战术动作,也做一些简单的骑兵冲锋和砍杀训练,这样如果遇到很怂的敌人,也可以试试冲上去破阵。

欧洲进入近代,除了龙骑兵,另有三种骑兵各国配置比较普遍,枪骑兵(长枪轻骑兵)、骠骑兵(马刀轻骑兵)和胸甲骑兵(近代重骑兵)。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都督府选定只建一种骠骑兵。

这样就简单了,两种骑兵的马台湾都有,龙骑兵用蒙古马足够,而符合夷人对轻骑兵要求的阿拉伯马和部分混血马也有近四百匹,但是找不到那么多马术合格的骑手……最早成立的独立骑兵哨,也就是获得占城称号的那个哨,已经算全台湾马术最精的队伍,这个哨被整体改造成骠骑兵中队。

军官里没有一个人对近代骑兵有丁点认知,所以这只部队只能按照夷人要求去建。一个法国人中尉给这个只有一百三十个人的部队设计了带羽毛的帽子,双排扣的斗篷式外套,外套上还要绣大量的金色流苏,深蓝色马裤外加及膝马靴。按法国人标准,每个骑兵要带一把弧形刀刃的马刀,一把更长一些的刺剑、两只短柄手枪,一只把大八斤枪管特意锯短四寸的火枪。所有一切一切装备,包括马上放杂物的褡裢都是特制的,按法兰西夷的玩法,军备司试制了一批,钱穆乡不干了“大人,不算马钱,光骑兵身上这一身行头就要一百六十多圆,这不是建骑兵,这是造小银人。”

反正也不懂,要学就学原样吧,王浩单独批了这批骑兵的装备。然后把这只骑兵的现任中队长,那个几年前从首里当奴兵一样聘回来的新纳左卫门叫到办公室“邢少校,你知道你这只部队要花战兵七倍多的钱,我给你一年时间,你把夷人肚子里的本事全学过来,学的好以后骠骑兵不管扩多少都让你带着。”

他看着这个穿的像公鸡一样的家伙“要是没学到本事,我把你弄到金瓜石看矿奴去。”

这次部队扩充还算顺利,光台北三个县已经有五万多壮丁受过军训。战兵的收入,差不多是全台湾除了跑海以外最高收入人群。这几年虽然到处用兵,可选的都是极弱的敌人。挣高薪水,穿漂亮制服,吃喝比家里还好,出去打仗伤亡不大还有津贴,当三年兵一转业就是干部。简直就是普通国人上升的最佳通道,每年冬天招兵季前个把月,好多人开始跑乡兵役股问日子。今年扩招实在太猛,一边复员四百多人,一边新招近三千人,这把整个动员司和参军司忙的够呛。

“别的都好说,就是炮实在造不出来。”台北军械场再加基隆那家利隆军械场,这两年被民用枪和外销枪一起刺激,月产能已经冲到遂发枪四千五百只、火绳枪千只。这样的规模,战兵哪怕再扩一倍枪都富裕。可造炮缺口实在太大,年底一条三等船下水,转到二月同时两条二等船下水,再加上红毛港、大安港、鹿港、安平港一下多四个港口,多少都要置个炮台把守,汶莱远离台湾,那里至少要摆个二三十门炮的大炮台,再加上新扩建的炮兵营,钱穆乡算算至少要造三百多门炮,虽说去年造炮场又从印度招募了一批匠师,可这产能缺口也大的吓人。

问题提上来,王浩也没一点办法,谁叫台湾走的是夷人的路数,大炮巨舰的玩法呢。没办法也得解决,于是西海岸的几个港口炮台只能拿旧炮对付着用,战兵的四斤半炮没一点技术难度,台湾造的技术参数也是完全仿英国炮,那干脆先从英国人那买一批救急,这样就聚焦在两条二级舰和汶莱炮台身上。“二月下水的时候先装备一条船,另外一条先出海训练,船炮最晚五月前准备出来,汶莱那个炮台可以再往后放放,造出一批运一批就是。”

连续两年从印度和巴达维亚都买了大批机器,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春天伦敦会有条洲际商船回来,到时候肯定又有大批机器运回来。现在的问题是没那么多成熟的技师,技术人才需要时间培养,这可不像拿把火枪训三十天就能出一个步兵那么简单。

所以只能继续储备人才,王浩看着面前的小钱吩咐道“你分几个大匠到利隆场去指导,后面利隆也要能把重炮造出来,今年还要再招学徒,最迟后年咱们在台南还要再建一个炮场。”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