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历之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一百二十九章 卖地鬻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琉球国的巡航船(包括战列舰),有着别的国家战船不曾有过的特色。就是它们上甲板上,没有传统军船用的中管加农炮,而是全部装的卡龙短炮,这炮近战有奇效。

四条巡航船和一条纵帆船边退边打,用两条船轻伤,不到二十水手死伤的代价击毁苏禄二十几条战船,这下有理由宣战了。外交司和西班牙夷交涉的不是去攻打苏禄,而是跳过这个,直接询问吕宋总督府要不要一起去打苏禄。

姿态摆的很明确,你西班牙夷打不打你自己看,我琉球受伤了,我是一定要打的。

环顾四周,最鱼腩的国家有三个真腊、汶莱和苏禄,这里面偏偏苏禄国的领土,大头都在一个个岛上。

依照台湾这么多年抢人经验,这样的人家最适合连锅端,跑都跑不了。苏禄的实力已经从西班牙夷那里打听清楚,总人口大约三十五到四十万之间,参军司预计去掉老少,至少能搞回十五万奴隶,顺带把南河男女比例失调问题解决掉。

这活应该也不难,毕竟全是岛子,对方也集中不出大兵力,就是这活干的比较累,大大小小接近四十个岛,估计要大半年时间清剿。

如果能卖三百万亩地,那两百几十万圆进账总是有的。不过财政司对卖地效果打了个折扣,他们估计一百五十万圆左右比较有把握。算上加征税赋和卖地,再让建设银行超发点银票,这次财政危机基本就挺过去,没想到王大人又放出个大招,他要卖爵。

这些年的发展有一条原则一直在谨慎的执行,那就是海岛型国家的发展,大的发展方向注定很分散,在小的地方就一定要聚集。

这话什么意思,从台湾走出去除了进攻大清国大陆,否则天然只能往别的岛或者半岛发展,这样都督府的力量已经不可避免的分散成几部分,后面再想捏拳头会越来越难。条件已经是这样了,那在细节上就要尽量规避发散以后再发散,最后连拳头都捏不起来。

看看台湾这些年打下来的岛子,像马岛也好,鹿岛也好,哪怕大到石恒、西表这样方圆上千里的岛子,最后宁愿外包出去让别人造船、种甘蔗,就是希望能把有限的人力,财力聚集在尽量规整的区域内。

这思路早年民政是有疑义的,后来被很干脆的压了下去。这时代通讯和运输手段很脆弱,如果逢岛就发展,一方面很容易到处出现豪强,本部控制力越来越衰弱;另一方面个个岛子都派兵守也守不住。

就如同这个苏禄国,好歹也是三四十万人口的国家,而且民风特别彪悍,如果这些人口都积聚在一块,台湾要打就要考虑清楚。至少不敢像现在这样,随便出一票兵就想着灭人家一国,掠人家全国的人口。可是苏禄正好就分散在几十个岛子上,那就各个都是鱼腩。

基于这个道理,当年琉球大岛那个方圆近五千里的岛子都曾经想过放弃,后来还是贪图岛上基础建设太多,不舍得白扔,再说好歹也在去倭国航线上,这才留了三万人建了个首里厅。

就是这样岛子上也没放一个兵,放百人根本防不住,放多了岛子又养不起,干脆只放了些警察。琉球岛再往东北,一串的岛子像伊平屋岛、冲与良步岛、德之岛、加计吕麻和喜界这些岛子,都是些方圆上百里甚至数百里的岛子,奄美更是方圆三千里足足抵内地一个中县。

这些岛子都让台湾洗过,不说一个人没有也是空空如也。王大人就想了个馊主意,他想把这些岛子都变成封地,谁掏钱买就卖给谁,以后想叫啥名字岛主自己定。而且大都督很舍得,他打算买一赠一,谁买了岛子琉球国还赠送个爵位。

封爵是国之重器,施琅熬了一辈子打下台湾才封了侯,跟在他后边吃屁的闽浙总督姚启圣破家招兵和郑经打,竟然只得了个骑都尉(正四品)的世爵。王浩把自己的计划一抛出来,大家立马傻了眼。大人有自己独到的理由,大家都坐在那儿静静的听他忽悠。

“爵位是个荣誉对不对,咱们建一套新的民爵体系,将来开国封的是功臣爵,两边并行着走。这个买岛得的爵充其量就是个岛主,倒是落个逍遥自在。再说这种买的爵位,咱们以后也不发俸禄,咱还得多少收点税,这多好的事情。”

爵位体系王浩初步想好了就叫‘恩爵’,这东西可不能卖给自己国商人,那都是自家的钱。这是专门拿到大清国骗钱的,那边国家大,富人成千上万的,总能遇到几个不开眼的傻子吧。(最近这些年欧洲大陆好多小国在卖爵位,似乎买的很多都是中国人)

大都督转手把这活派给通商司,谁叫他们天天和大陆联系,认识的富人多呢。既然大人不是商量那大伙也没什么好说的,再说卖爵听起来难听其实没什么实际影响,人家大清国那才叫狠直接卖官。有钱可以直接买个知县或者更高(最高可以买到四品道台),那些买官的主,肯定要从官身上把钱挣回去,想想就知道,到时候一县一州的百姓更是没的好。

反正路线是大人直接定的,郑晓松就请大人直接开出章程,他接着执行就好了。

王浩其实没把这当大事,他就定了三原则第一这些人买了岛子就得按台湾的穿着,说台湾的话,用台湾的法;第二你们按照每个岛子肥瘦定了低低的租金,不用斤斤计较,但是岛子上只能审核轻犯人,回头让大理院定个章程,组织个巡回法庭每隔两三年去审一次重犯。第三这爵位可以世袭,报都督府批准就行,定个五年十年一次,来台北参拜一下汇报下工作,平时自己称王称霸去吧。

王大人其实一直挺看好奄美大岛,这岛子气候和土壤都很好,可惜如今治下好地方实在太多,实在顾不上了。他再三提醒奄美至少得卖个伯爵出来,不赚个百万那就算亏了,至于另外几个岛子,反正从二等男到一等子随便卖,对方给的出龙洋就行。真卖个伯还不合适,毕竟说不准将来还卖不卖,别把自家身价搞的太低。

这件事情虽说是通商司接的大活,最后还是钱俊尧带队去大清国才搞成。毕竟早些年,大清国那些大客户都是他一手操办,郑晓松接司务时间短,信任还没建出来。

世上个人有个人的想法,尤其是富人们,总有些稀奇古怪的爱好。琉球国虽然把大小岛子划了划,只计划卖六个爵位,但是各家商社和合资钱庄把这消息不知道传到多少人耳朵里。

结果还真有个扬州的谢姓盐商,他家在大清国后台倒了,正担心没个下场,不知道怎么想的,干脆就花了一百三十万圆买下奄美大岛。过了两年,因为家里子弟众多大家有些不平衡,谢家又花钱买了两个男爵的空头名分给家中子弟。

剩下的岛子没碰到这种冤大头,都是按照一等男、二等男的价码卖出去,这些岛子总共让台湾赚了250万圆纯利润,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这些家族派出子侄带着农民、奴隶开发岛子的时候,也只能从首里和台北购买物资,多少也给台湾的工商出了一把力。

柳岛周国、淮扬岛孙国、姑苏岛赵国、东浔岛陈国、喜界岛钱国、洪池岛(伯爵)谢国,被统称为‘东海六国’。它们在历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直到1810年代改土归流才重新收归国有。在六家坚持下,他们的爵位得到保留,那时候整个群岛上已经繁衍了超过二十万人口。

台湾这帮领导人,一直都是要里子不要面子的代表,反正怎么实惠就怎么干。这次鬻爵是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建国后还曾经拍卖过两次岛屿,不过那时候国力要强盛的多,爵位也值钱的多,再买一个小岛买个子爵,已经不能再称呼某国,只能称某领地。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