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正好也要找许三多问事“咱们现在不缺小船,甭管闽广,还是台湾小船有的事,但是大船还是不够大,那种荷兰式盖伦能不能搞到上万石,还不用增加人力?”
从去年开始,台湾跑印度的或者比较远航线的远航船,正在逐步替换成那种七千石盖伦,效率高船员少就是缺乏武力,船员们船上也辛苦些。用这种仿荷兰船运重货,摊下来运费超级划算,这么一来很多不适合跑远途的商品照样可以跑,比如粮食和铁矿石。
就像当年荷兰人拿低成本打垮欧洲同行一个道理,王浩十分期待,将来远东和东南亚海面别人都进不来。不是不让进,而是进来也不划算,竞争不过。
实际上这两年,英国人卖过来的靛蓝、硝石和棉花,已经有三成的量是台湾船自己载回来,但王浩觉得还不够。
“将来咱们中南半岛一块,台湾一块,吕宋或者倭国至少还有一块,各地间大宗都是拉煤炭、粮食、水泥、铁矿石,船成本越低越好,越低越有可操作性。”
这件事情相当有难度,许三多摇摇头“七千石这个规格,已经把薄皮大馅做的极致了。当时研发的时候我参与了,如果再做大,整个船体都要重新设计,不是能简单拉长拉宽的,没准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最大的一定不是最经济的。船上成本最高的就是那根龙骨,20到25米规格的到处都能找到木头也很便宜,超过三十米以后,每增加三尺,这根大木头单价就要加一成!
如果超过35米的大木,那真是对不起,谁也不能砍。台湾也好,南河也好,正在一颗一颗的登记这种顶级船材,每一颗树都只有官府才能砍伐。
许三多低头想了很久“这只能用荷兰式盖伦为基础再研发,我让西贡船场今年开始试验吧。”
研发能力相对最强的基隆船场手头有两个大活。英式战列舰在升级改造,许三多亲自上船跟着跑过一趟,感受度相当低。
英国人把小船大炮做到了极致,他们的炮手宿舍都没有,每天打仗就在舱室里开炮,不打仗就把吊床吊在大炮上,人就搂着炮管睡觉。
他们的设计里,甚至连船长的房间都是平时只有个地铺睡觉,打仗时候一样要拆掉放一门大炮。
还有那个舰上的军官餐厅,平时是军官们用餐的房间,战时就是船医给伤员做手术切胳膊、大腿的地方
“水手们怨气很大,大家觉得战列舰上服役比巡航舰要差很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上川号的载重量是1720吨,只比一等巡航船大四百多吨,船体胖刚好一圈。这条战列舰上要装28门24斤长炮、28门14斤长炮、18门24斤短炮和16门2斤防跳帮小炮,这条船其实不是条真正航行的船只,它就是个赤裸裸的大炮发射平台,除了打炮不任何选项。
现在船队里有几位船长是法、荷还有个意大利人,这些国家的高级海员其实对英式战船的评价都比较差,尤其法国人,他们对英国船完全看不上眼儿。但是很奇怪,各国也没谁打的过英国人,除了法国人前两年打赢过那么一次。
“他们抱怨的,有一些多少也有些道理,我现在正在搜集各类信息,让基隆船场看看,能不能把一些其他国家战舰优点加进去。”
除了这个大活,基隆船场还在试制一种新型船。作为穿越者,许三多对现在长距离往返两块大陆之间需要的时间,完全不能接受。运送货物只要算好风期,没太大关系,但是如果紧急信息或军情,往返一趟经常要一两个月,他认为这简直是在自杀。
“印象里后来花旗国人造了一种快船,没战力少大炮也没多大载重量,唯一好处就是超级快,他们拿这种船专门往中国运鸦片,然后再往欧洲送新茶。我现在正让基隆在试制这种超级快的帆船。”
历史上这种船叫‘飞剪式快船’,它有很多技术要素,但不专业的许三多只记得要瘦瘦长长、要超大面积的船帆,要牺牲载重量(这在1693年这个年代对各国商人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不得要领的指示,让船场完全摸不到头脑。还要再过好几年,李智建偶尔参与进来,这位老兄见过飞剪船的油画,他给出的建议最终触发这种快船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