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
“那一起吃顿饭吧,让厨房把我点的菜送上来吧。”
周东旺应了声,过了一会儿,就有厨房的厨娘提着食盒上来了,刘灿挥挥手,让他们下去,自己亲自打开了盖子。她先拿出一个竹筐,上面是一碗炸酱,两个黑面窝窝,再之后又拿出一个大碗,那碗是带着盖的,打开,赵匡胤就闻到一股从未有过的香气,他不自觉的吸了吸鼻子。
“这是玉米羹。”
“玉米?”赵匡胤一怔,一时没能反应过来,他听过大米小米高粱米,可就没听过什么玉米啊。
“从海外发现的。”穿越人士三大宝,玉米、红薯和土豆。这三个东西,绝对是稳定江山、收拢人心,制霸天下的神兵利器!不过要得到这三样,也绝对要凭借运气的。虽然中国很早就与世界交流,可这三个东西都差不多是到明朝中晚期才流传到国内,并被种到地下成为粮食的,而真正推广开来,则是到了清朝。现在有很多人说清朝如何如何,人民有多少多少,其实要是没有这三样东西,它也是绝对养活不了那么多人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更早一些时候没有这几样东西,更大的可能是没有被重视。所以早在同郭荣做生意的时候,她就让人留心这些种子,但是一直到千年才由石守信从海外发现。可是东西虽找到了,也不是能马上推广开来的,要研究要试验,一直到今年才小面积的种出了一些。
赵匡胤很有兴趣的看了眼玉米羹,正要说什么,那边刘灿已经拿起一个碗给她盛了起来,他连忙伸手:“大郎君,这……”
“坐下吧。今天没什么好东西,说起来是我这个做主人的怠慢了,就让我给你盛碗饭吧,怎么,害怕我盛不好?”
她这么一说,赵匡胤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只有有些讪讪的收回手。刘灿给他盛了一碗,放在他面前,虽然没有菜,这碗玉米羹也是下了功夫的,洒了鸡蛋花,放了冰糖,喝起来格外香甜,再加上这是刘灿亲手盛的,赵匡胤只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喝的羹汤。
“好喝吗?”
赵匡胤用力点头。
“这种玉米,开出的花很有特色,不过更有特色的,是它的产量,若是精心照料,环境合适,它的亩产……能达到五百公斤。”
赵匡胤差点把嘴中的汤吐出去。自来到密州后,刘灿就开始规定新的度量衡,毕竟过去的误差太大,同样一尺,在有些地方能是三点三寸,有些地方是三点二寸,日常生活里也许没有太大影响,可要制作什么器具就会带来很大困扰了。她知道这种事,地方越小越好管理,所以在一开始就做了规定,所以虽然很多老人还习惯用过去的称呼,可新生代的,特别是经过演武场学习的,已经习惯这些新名词了。赵匡胤没有下过地,但也知道,平常的高粱能有四五百斤就算不错了,而这玉米,却能超过一倍?
“这、这……大郎,这种东西……”
“二郎,你有什么愿望吗?”
赵匡胤一怔:“愿望?”
“是的,你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家族的未来,乃至对整个密州的未来……可有什么想法吗?”
刘灿慢慢的喝着粥,轻轻的开口,她虽然问的随意,赵匡胤却有一种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感觉。他想了想:“大郎既然问了,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我希望能成为大郎身边的第一人!”
“第一人?”
“是。”赵匡胤抿着嘴,直视着刘灿,“我希望,能成为大郎最得力的心腹,最能干的手下;我希望,能成为大郎最依赖的那个人!”
说到这里,他的两眼都如同带着一种光彩,刘灿不由得微微动容,之后,却在心中叹了口气。她相信赵匡胤说的是真的,因为在郭荣出事前,他的确是他最能干的手下,很多几乎算是苛刻的难题他都解决了。可是,也是他,在郭荣死后,立刻黄袍加身的。
这就是崇拜强者的心理吗?只要你够强,他就会是你最忠诚最能干的手下!
“那你对密州,乃至这个国家呢?”
赵匡胤一怔,过了一会儿才道:“密州……我当然希望他越来越好,至于这所谓的大汉,那就和我无关了!”
刘灿喝了口玉米羹:“我说一下我的愿望吧……我希望,这天底下的人民都有饭吃!无论是密州也好,大汉也好,还是什么明清宋,我只希望,我眼下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都能吃上饭。”
赵匡胤看着刘灿,突然有一种说不出话的感觉。在他的心中,刘灿一直是强悍的厉害的,是的,也许他现在已经比她高,若只单轮身手,不计箭术的话,他也应该超过她了,但厉害强大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有很多东西,刘灿都是厉害的,厉害的,他甚至只知道厉害!
比如那些大船,密州的变化,他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可刘灿就是做到了。所以他崇拜她敬仰她追随她,哪怕像个小丑似的,也愿意在她面前露露脸。他刚才说想成为第一人,其实不只是那么简单,这个第一人,甚至还包含情感上的!
当知道刘灿要娶喜鹊的时候,他完全懵了,脑中翻来覆去的只有一个念头——怎么能这样?刘灿怎么能喜欢上别人呢?刘灿怎么能觉得别人更重要的?
在队伍中,赵匡胤其实是见过两个男人在一起的。但他觉得自己和那些人是不一样的,他只是,想成为刘灿最重要的人。而现在,他突然发现对面的刘灿是那么刺眼,刺眼的……他甚至无法对视。在很久很久之后,赵匡胤写下过这么一段话——在我一生中,遇到过很多人,发生过很多事。对我影响最大的那个人是谁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我认为,是那顿饭。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一碗汤能多么重要;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的眼界,能有多么宽广。
这段话,被刘灿后来看到,她轻轻一笑,那个时候,她其实真的是在留后路了,为那个很有可能到来的大宋……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密州的刘成和刘柱也在喝玉米羹。在刘灿决定到开封后,刘成就回到了密州,这段日子他在后面策应,作各种筹备,虽然具体的事情都由手下负责了,而步骤也有刘灿制定好的条例,但决断、选择,看各种文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这不到一年,刘成几乎老了三岁,每每与侍妾谈到这两个问题,都是感叹。那两个侍妾早绝了什么串谋上位的心思,哪怕现在刘灿不在,她们也不敢说不好的,都是连连称是,夸奖刘成有个能干的儿子,对于这种答案,刘成大多时候是欣慰的,而有时候,则有些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