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折剑录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1章 旧一章,无关剧情可跳过 夕照旌旗风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皇帝赵光义一统中原。

时江湖局势纷乱,乡绅豪杰画地立门,前朝散勇据山为王,甚有纵横不法者,漠视朝廷号令。

大乱初平,各地厢军军仪不整,军备不齐,以至于不敌绿林侠士,州府衙门无力管束。江湖群侠听命于乡绅豪杰,乃罔顾王法,江湖之中规章五花八门。

太宗皇帝为防秦汉之民乱,肃清北伐顾虑,听从帐下幕僚建议,铸“天地人”三枚金字令投于武林,并以重金收庐山洪武会为朝廷爪牙,每八年于庐山香炉峰举办洪武剑会,甄选三名武德出众者赐予金字令,是为“武林盟主”。三人既受金字令,便是受朝廷之命行事于江湖者。

其帐下幕僚又密招武艺卓绝者数百余为鹰犬,组建杀手组织,名曰“阎罗衙”,其暗杀目标从朝廷大臣到乡间匹夫,是为太宗皇帝肃清质疑帝威者。

同年五月,太宗皇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率军北伐,与辽争地二十余年,各有胜负。

至真宗景德元年,大辽皇帝耶律隆绪与萧太后御驾亲征,领数十万大军直入宋境。

辽军大将,兰陵郡王萧挞凛先破遂城,生擒宋将王先知,后拔定州,俘虏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闻辽军丧胆,各城城守坚壁清野,退居高城,向朝廷求援。

前线军报传至京师,朝野震动。皇帝几欲迁都南逃,唯幸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谏皇帝御驾亲征。

澶州城下,漫天乌云与密密麻麻的辽军使得不安的情绪像魔鬼般蔓延至整个澶州城。高筑的城墙像要被压得倾塌一般。

城门外,辽军铁骑陷阵穿杀,步步紧逼。宋军在辽军连续攻城拔寨后如惊弓之鸟,士气低迷,虽背城而战,却已心生退意。

突然,一声龙吟响彻天际——澶州城头突现一杆黄龙旗,皇帝如天神下凡般亲临前线督战,出鞘的龙尊剑气荡乾坤,一时乌云溃散,阳光破开阴霾普照沙场,引渡那血海中的怨灵。

“守我大宋河山,护我千秋霸业。众将士,随我上阵杀敌。”澶州城门下,突现重甲精骑万余随着龙吟声冲杀敌阵。

宋军兵将望那澶州城头如日中天的龙尊剑灼灼生威,皆呼“万岁”,声如洪钟延绵百里。

顿时士气大振,宋军愤怒的嘶吼响彻澶州。

宋家精骑左突右杀,□□似飞龙出海,血花在银光间肆乱飞舞。

萧挞凛未料大宋皇帝竟有胆亲临战场,而时辽军长驱百里,本是强弩之末,力有不逮。他只得暗下撤军之令,率领亲卫八百前往截击。

勇冠三军的萧挞凛策马冲阵,刺宋骑兵将领于万众之中,八百亲军固如坚壁,为大军撤退争取时间。

宋军兵将将萧挞凛八百亲军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任萧挞凛武艺高强,可宋军盾墙固若金汤,突围不得。

残阳夕照时,八百亲军已死伤过半,残骑裂甲犹作困兽之斗。

血染征袍的萧挞凛横枪立杀一名宋军的闯阵骁将时,枪杆也已断裂,悲鸣大呼道,“愿为大辽马革裹尸,效死沙场。败军之将,虽死何憾。”

“大王为契丹之剑,国之屏障。胜败乃兵家常事,怎因小败而口出此言,轻生死志。”亲兵长为振士气,大声呼道,“我等愿拼死为大王杀出血路。”

酐畅淋漓的战吼后,他们便如飞蛾扑火般策马撞上宋军的盾阵。

战马的悲鸣声和军士的嘶吼正为这一场战争划下句号,萧挞凛手执断枪,心生悲戚,解下腰间酒袋自饮一口,然后浇淋大地,“愿我的孩儿们死后,英灵能回到大契丹国,庇护年迈的父母,心爱的娇妻,和年幼的孩子……”

远处,蛰伏久时的宋军大将张环触动劲弩,疾驰呼啸的利箭刺穿了萧挞凛的眉心。

萧挞凛的断枪落插在地,挑起酒壶,遮掩落入山际的夕阳……

澶州之战后,辽军痛失主帅,萧太后闻讯恸哭,缀朝五日。大军失倚,无可再战,议和始定。真宗皇帝在恐辽情绪的作祟下,以“寸地不让,不惜财帛”与契丹于澶渊议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