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吃糖。娘,你的。”第三个给了折羽,她歪着头打量他,转了转手中糖,“羽宝?吃糖咯。”
就跟……哄小孩似的。
折羽无奈叹口气,这称呼是改不了了,接过了糖,小口吃一点。
回味甘甜,在嘴里荡开层次感,只觉得心旷神怡。
这些民间食品,他以前没机会吃。
“好不好吃?”百草诗忽闪着眼睛,还不忘和他互动。
“你吃一口就知道了。”
剩下的就是百草诗和百小树了。
老婆婆又开始念念有词。“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什么叫高手在民间,这就是了。
百草诗眼睛都亮了,顾不上吃糖,“婆婆,您念的是……《汤头歌诀》吗?”
《汤头歌诀》成书于清代,把方剂的组成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老婆婆摇了摇头,“你说什么我没听过。人老了,记性不好了,我平时多背背防止忘掉。”
百草诗眼珠儿转动,计上心来。“婆婆,你看这样好不好?你背下来,我帮你用笔墨记,这样就不会忘了。”
历来医家方剂,很多口口相传,亦不乏敝帚自珍的现象。导致方剂流失,造成知识和经验的断层。百草诗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如果老人拒绝,她也不会勉强。
出乎意料,老婆婆同意了。
不过手上没有笔墨。百草诗决定去报恩寺里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