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琢磨下句,忽然看见地下冒出一个鬼,脑袋有笆斗那么大,口吟一诗为上句作对:“八月中秋八月中。”
于谦向来以胆大著称,见此情景却不忙不慌,伸手摸着鬼的巨大头顶说:“小鬼,你好大头啊!”
那鬼竟也回了他了一句:“相公,你好大胆呀!”
人鬼就此相安无事,互道敬意。
这个故事在表现于谦的不怕鬼精神的同时,也传达了关于鬼的一种信念:鬼的外在特征是头大于身。
按照许慎“人所归为鬼”的说法,人的现实生命向天地的回归,实际上成了生命形态的一种转化,即生命的另一种形态的延续。
因为这“归”并不是简单的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也并非是生命的彻底完结。
我们的先祖早已把鬼看作是与人关系密切的一种存在,也就是说古人对“鬼”的概念是源自于灵魂不死的观念。
原始先民不懂得人的精神活动要依赖于人的肌体活动,认为人死亡后,灵魂会离开尸体而去。
这种灵魂就叫“鬼”了。
在先民的心目中,鬼是人死后的归宿,鬼由人变来,鬼是人的生命的延续。
这一点,郭沫若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灵魂不灭的观念确立以后,世界化成了双重的世界:灵的世界和肉的世界。上帝永存的观念随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发生出来。幽明两界好像只隔着一层纸,宇宙是鬼和人共有的。有这样的鬼世界,所以中国人用不着天堂,用不着地狱。鬼是人的延长,权力可以长有,生命也可以长有。”
夏国古代宗教习俗称人死及其魂灵为鬼,有“人归为鬼”之说,即人死之后变成了鬼。
所谓鬼,是古人对死亡之后的人的另一种称呼,《礼记·祭义第二十四》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这就是说,鬼只是人死的名称,犹如“折”是人以外的其他生物死的名称。
持此信仰的人们认为人之死去,是“归”还大地,因“归”与“鬼”读音相近,所以称作“鬼”。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说:“人死而灵者,鬼也。”
清人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也说:“鬼者,精魂所归。”
“鬼之言归也。”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人死之后仍然具有“魂”。
鬼虽然离开人间而归于大地,但作为死者或其魂灵之鬼,并没有彻底断绝其与生命世界及其血缘亲族的联系。
鬼有着超人的力量,鬼的一大特点即被认为是能够通生死,能把阴间与阳世相结合。
鬼仍能对活人发生作用,时常在人间往来,不时返回其故里,监视着子孙,助佑着子孙,以托梦、预兆、幻象等方式来向人传话送信、展开灵性沟通。
必要时,会现出原形,或以梦的形式向子孙发出警告。
鬼甚至会作祟作怪来危害生者,人的疾病即因鬼魂作用而起,因而引起人们对之产生畏惧和担忧。
于芊丽听完丁成的解释,然后一知半解的点了点头:“照你这么来说,那鬼东西连鬼都算不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