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考入西点军校并且成为一名现役军人到1935年3月时已经有34年零9个月了,期间还作为一名情报军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直到被围困在麦地那城以后,我才真正了解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那场战役真的、真的太残酷了,以至于在那之后的10年里,我每一天晚上,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无数的青年军人,美国的、英国的还有印度的军人倒在血泊当中。他们有的是被炮弹打死,有的是被子弹打死,有的是被手榴弹炸死,有的则死于白刃格斗,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从3月30ri开始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十天,真是噩梦一样的三十天,他们一直在进攻,不断的进攻,一波一波地涌上来,然后被我们的人打退,接着又是新一波的攻势,没有停顿,好像一直会持续到世界末ri……”——以上摘自史迪威中将的回忆录《错误的战争》。
“轰!轰!轰……”
炮弹激起的沙尘夹杂着碎石和弹片像雨点一样打在战壕里面。英美盟军的官兵大多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事,其中的大部分人可以说是第一次走上战场,所以这种烈度只能算普通的炮击在他们看来好像就是天塌地陷一般。所有人都蜷缩在匆匆挖好的战壕里面,忍受着印度人的炮击、持续作战的疲惫,还有对死亡的恐惧!
印度红军的进攻方式可以说大大出乎英美盟军将领的预料,他们不是“劳逸结合”的有打有停。而是不分白天黑夜,不计伤亡,不惜代价地发动进攻。每一次进攻的烈度放在苏德或是中苏战场上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大规模的炮击,没有俯冲轰炸机的呼啸,也没有成百上千辆坦克的突击。有的只是反反复复的炮击和步兵冲锋。而且印度步兵的冲锋也不是英美盟军原先所认为的“人海”,实际上他们每次投入的兵力都不算太多,进攻的队形也相当分散,很难被炮火大量杀伤,但是这种进攻却没完没了。还打得非常顽强。
此外,印度人的土工作业水平也很高超,他们的步兵和工兵似乎可以在任何严酷的环境下施工。哪怕周围不断有炮弹落下,哪怕这些炮弹还在散发毒气,他们也不会停下手中的工兵铲,直到战壕一路挖到对手的眼皮底下。随着印度红军的进攻路线越来越短。英美军队的防守也越来越困难……
托马斯中尉现在想个老鼠一样在战壕当中跌跌撞撞的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嘀嘀咕咕地诅咒一个叫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男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把选票投给罗斯福,难道就是为了让他把自己送到这个该死的到处都是沙子的地狱当中来么?这个年轻的美国陆军中尉终于爬到了自己的目的地,一条满是死人和将死之人的战壕,一个连的美国士兵被派来保卫这条战壕,根据命令,他们要在这里守上五天,然后才能回麦地那休整。不过在过去的三天里面,这个连已经补充了两次。还换了三个连长,托马斯中尉就是第四个坐上这个连的连长宝座的倒霉蛋。他的三位前任都已经为国捐躯了!
一个靠着堑壕内壁等候着印军炮火过去的上士看到托马斯中尉爬了进来。看到托马斯军服上的军衔就知道他是新任连长,于是就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身边,又从身边的一具尸体上面拽下一个防毒面具套在中尉的脸上,这时中尉才发现堑壕里面所有的士兵都戴着防毒面具。事后他才知道,印军在炮击中会少量使用芥子气炮弹,这个连曾经吃过芥子气的亏,所以在每次印军炮击时都会戴上防毒面具。
不一会儿,印军的火力就开始向后延伸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进攻就要开始了!所有还能动弹的美国兵都摘下自己的防毒面具,在中东的炎热气候中,脸上戴着这么个玩意儿可不好受!
“我是尼克松上士,2排的排长!”刚才给托马斯防毒面具的那个上士在托马斯耳边吼叫道:“d连在印军炮击前还有98人,加你是99人,其中军官只剩下李少尉了,他是1排排长,火线提升的,在战壕那头。”
“我叫理查德.托马斯,你们的新任连长,上士,我能不能见一下d连的所有排长和班长?”
尼克松用力摆摆手:“来不及了,印军的进攻就要开始了!”
“那就等他们的进攻结束!”
“不,他们的进攻不会结束!”尼克松吼道:“印度人在打车轮战,已经打了整整三天,没有停止过一分钟!中尉,我们的人太疲劳了,他们需要休息,需要休息!”
休息?怎么可能?仗打到现在这个份上,史迪威中将手里还能有多少多余的预备队可以替换一线部队?想要休息还是再捱两天……
战壕里面的美国兵现在也已经麻木了,只是在机械的重复着之前做过的动作,从战壕里面直起身子,架好机关枪,一支支m1自动步枪也伸出了他们的枪口——幸好这三天的天气都不错,美国运输机空投下好几千吨物资,否则这些m1早就把子弹都打光了!配属在美军团一级的75mm无后座力炮、120mm重迫击炮和师一级的105mm榴弹炮,此时开始用火力封锁印军进攻线路了,就在步兵战壕前面一百米处打出了一片片的火墙。
“同志们,为了保卫印度祖国,前进!”
就在托马斯中尉对面不到1000米的印军阵地上,印度红军第115师第344团1营营长拉奥第一个跃出堑壕,用力挥舞了下右臂,然后直指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