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骨 作者:七七家d猫猫
859 十面埋伏
今年颁奖季之中,韦恩斯坦兄弟力推“艺术家”和“铁娘子”两部作品,声势浩荡地展开了学院公关,剑指奥斯卡小金人,无所不用其极。
影后争夺战之中,哈维-韦恩斯坦将箭头瞄准了格伦-克罗斯和维奥拉-戴维斯,前者第六次奥斯卡提名,距离第一次提名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却始终没有能够登顶,劳苦功高;后者演技扎实、角色精彩、亲切友善,今年的作品更是备受肯定,颁奖季前半程强势领跑。
金球奖之后,关于格伦态度高傲、拒绝公关、姿态清高的传闻,不绝于耳;而关于“帮助”严重过誉、名不副实的传闻也沸沸扬扬,甚至一度传闻维奥拉与导演塔特-泰勒(tate-taylor)关系紧绷。
影帝争夺战之中,哈维则集中火力攻讦蓝礼。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关于蓝礼的负面新闻始终就没有消停过,“那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把整个好莱坞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业内流传最为广泛的趣闻——以嘲讽的方式。
柏林电影节期间,业内传闻陆陆续续地开始泄露消息,新闻媒体敏锐地嗅到了异常。传说,“杀戮轮回”伦敦拍摄现场和柏林电影节的影迷互动,全部“影迷”都是蓝礼自掏腰包聘请的,不仅是为了自己增长声势、登场头条,而且还目标清晰地指向了学院公关。
这些消息,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
康奈尔-麦格雷戈显然和哈维-韦恩斯坦秉持着同样的观点,又或者更进一步,二者是一丘之貉。
那些幕后的互动和牵扯,恐怕只有当事人知晓了;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娱乐周刊”的专题报道发布之后,哈维势必在背后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看看报道的蔓延声势就知道了。
过去三周时间里,相关消息没有彻底爆发开来,也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始终文火慢炖地发酵着;然后,伴随着“娱乐周刊”的专题报道,一夜之间,相关报道就彻底炸裂了开来,似乎圈内消息终于找到了宣泄口,于是一窝蜂地倾泻而下。
“娱乐周刊”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康奈尔也仅仅只是点燃了导火索而已。
首当其冲的是“滚石”。这本杂志曾经是销量统领全美的专业音乐杂志,现在渐渐转型成为了综合类娱乐杂志。对于蓝礼,他们的态度始终如一:不买账。音乐也好,电影也罢,从来不假辞色。这一次,他们自然也不会错过。
“滚石”杂志言之凿凿地表示,“一个人的演唱会”完全就是为了炒作应运而生的。不仅是为了赚钱,也不仅是为了专辑销量,甚至不仅是为了格莱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树立自己在民谣方面的强大影响力,打造出一个“艺术家”的形象。
在文章之中,他们甚至提出了质疑:第五十四届格莱美,为什么选择了今年改革?选择了今年嘉奖民谣?为什么选择了“堂吉诃德”?尤其是年度专辑奖,难道不应该是“21”稳操胜券吗?
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都在指责格莱美的评选不公正,而且涉嫌黑幕。
紧随其后的是“今日美国”、“休斯顿邮报”、“纽约邮报”、“旧金山纪事报”等权威媒体,这些媒体都有相似的共性,整体而言是严肃新闻,但娱乐属性却是重要组成部分。至少比起“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来说,他们的娱乐新闻都占据了更大版面。
铺天盖地,真正地铺天盖地。此前三周压抑的能量、酝酿的情绪、隐藏的武器,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内,一鼓作气地宣布爆发出来,犹如核武器一般,摧枯拉朽地横扫而过,几乎没有给大众和网友任何喘息的空隙,以惊天动地的方式,以电光火石的速度,抢在人们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盖棺定论。
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阅读新闻是具有引导性的。
比如,美国中部地区的民众,他们是不会阅读“洛杉矶时报”的,甚至就连“纽约时报”都舍弃,他们关注的是中部地区自己的报刊杂志,整个报道倾向更加保守。
再比如说,纽约的民众,他们会阅读来自不同新闻源的报道,试图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同一个新闻。但归根结底,他们内心深处对“纽约时报”的信任是不可取代的。
从阅读新闻,到了解情况,再到做出判断、站定立场,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沉淀和转换的过程。只不过,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仅仅阅读了一份报纸,就选择了相信权威;只有小部分民众愿意尝试阅读不同的报纸,更换观察视角。
但,这一次的新闻,蔓延速度之快、定论速度之快、下坠速度之快,着实难以想象。一条新闻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又一条新闻出现,然后再一条新闻出现,让人应接不暇。
其实,有人稍稍冷静下来的话,就可以发现:新闻数量确实无与伦比,但翻来覆去、归根结底,还是“娱乐周刊”报道之中的同一套。换而言之,所有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同一件事,而且新闻源也几乎是重叠的。这就意味着,真相根本就没有揭晓。
不过,人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信息洪流滔滔不绝地冲撞过来。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深究的空间,甚至没有喘息的空间。
雅虎社区之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咒骂声,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