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之后,战斗打得异常的艰难。
梵军集中兵力在东面与南面发起反击,退入代奥格尔城区的当地驻军,准确说是以警察为主的武装人员也趁机发难,比如藏在城区边缘的建筑物内,向靠近城区,特别是控制外围路口的帝国军人放冷枪。
一时之间,守在机降场地的陆战队几乎被敌人三面包围,等同时在三个方向上作战。
更加要命的是,守护陆战队的前线攻击机均在天亮之前返航,而紧急派来的重型攻击机在投下几十吨炸弹之后,也因为弹药用尽而失去了支援能力。至于其他的火力支援,那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受此影响,在天亮之后开始的第三轮突击运输,送往前线的是2个由第十七装甲师提供的轻型炮兵连。
其中的一个炮兵连,装备AL-100A式150毫米超轻型榴弹炮。
前面就已提到,为了增强空中突击部队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敌后的独立作战能力,帝国陆军投资研制了这种战斗全重不足3吨,能由10吨级通用直升机吊挂运输的大口径超轻型榴弹炮。
必须承认,AL-100A很先进,只是不到3吨的战斗全重就能让所有“轻型”榴弹炮相形见绌。要知道,在AL-100A之前,只要大口径榴弹炮的战斗全重低于10吨,就能够冠以“轻型”头衔。
按帝国陆军的设想,这种榴弹炮,能够让空中突击部队获得跟装甲部队相当的战场压制能力。
只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因为陆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太高了,存在很多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技术障碍,所以只是前期研制工作就进行了十几年,直到去年的年初,才完成工程验收,进入陆军主导的军方验收阶段。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该项目说不准还要拖上好几年。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AL-100A通过了军方验收,随后就开始量产,但是受到昂贵价格的限制,AL-100A的产能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也只给主力部队各提供一个连,而且都编在师直属混成支援营里面。
有趣的是,到底应该如何使用这种轻型榴弹炮,各作战部队还在摸索。
要说的话,当初立项的时候,帝国陆军就没有想好该如何使用这种拥有重炮威力的超轻型榴弹炮。
能够由通用直升机吊运,其实只是启动该项目,或者说是申请拨款的借口。
等到研制成功,帝国陆军才猛然发现,“直-15”在吊运一门AL-100A之后,就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在海拔稍微高点的山区,别说是同时运送弹药,多运载几名炮手,直升机就没办法升空。哪怕换成“直-18”,在吊运1门AL-100A的同时,也只能运送全部炮手与半个基数的弹药。
这有什么用呢?
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几个小时就能打掉1个基数的弹药。
毫无疑问,弹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拿使用量最多的高爆弹来说,只是弹丸就接近50千克,而一个标准发射药模块的质量为3千克,通常会装填5到8个模块,在算上必不可少的药筒等装载工具,1枚150毫米炮弹的整备质量超过80千克。
按帝国陆军的标准,1个基数是48发炮弹与330个发射药模块,总质量超过4吨!
如果配有增程炮弹,总质量就会超过5吨。
也就是说,即便是“直-18”这样的重型直升机,一次也只能运送两个基数的弹药,飞行距离还不能超过300千米。
如果由“直-15”运送,效率会更低。
关键还有,AL-100A配属给空中突击部队,能让空中突击部队大展拳脚的,其实就是地形复杂的山区。
简单的说,AL-100A主要是用于山地作战。
高海拔对直升机运载能力产生的影响,就变得不可忽视。
这下,摆在帝国陆军面前的现实就是:哪怕能用直升机把AL-100A部署到靠近前线的阵地上,也会因为弹药补给困难而成为摆设。
如果把性能上的缺陷也考虑进去,AL-100A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为了追求极致的轻量化,达到低于3吨的重量指标,只能想方设法的减重,比如采用即将淘汰的40倍径身管。
在研制AL-100A的项目启动之前,帝国陆军就已经确定,下一代大口径火炮的身管长度必将超过50倍径,而最后在东方集团内部确定的标准是54倍径,之前采用40倍径身管的火炮都将接受升级改造。
此外,药室容积只有22升,仅相当于标准药室容积的80%。
受此影响,AL-100A在使用普通炮弹、枣核弹、底排增程弹与火箭增程弹时所对应的最远射程分别为:17千米、21千米、25千米与29千米,均明显低于采用同等长度身管的榴弹炮。
当然,更加比不上采用54倍径身管的新式榴弹炮。
关键还有,帝国陆军装备的身管火炮,跟西陆集团的比,有效射程本身就偏短。
也就是说,与敌方炮兵对抗,AL-100A会因为射程不够处于下风,至少无法在炮战当中占到便宜。
要命的是,AL-100A还是战术机动能力几乎为零的牵引火炮。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帝国陆军要求AL-100A具备有限的战术机动能力,比如配备独立的行走单元,能在作战的时候自行转移阵地,降低对牵引设备,以及人员的要求,但是为了达到减重的目的,帝国陆军最后放弃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配备一台小型发动机,用来驱动弹药装填机。
在完成部署后,AL-100A就只能依靠人员,或者是轻型车辆牵引机动。
显然,这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
哪怕在理想状态下,AL-100A从部署状态转为行动状态,6名炮手都要忙碌10分钟,而且需要用车辆牵引。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是在平原上,把1门处于部署状态的AL-100L转移到500米之外的备用阵地,至少都需要20分钟。如果是在地形崎岖的山区,至少需要30分钟,还得有车辆可用。
可见,要想把AL-100A当成野战火炮使用,至少得为其配备牵引车辆。
一般的军用吉普车就行,5吨级的越野车就最好不过了。
正是如此,在列装AL-100A之后,帝国陆军就发现,必须为装备AL-100A的炮兵部队提供牵引车。
可问题是,这么做,就让AL-100A的“轻型”优势变得毫无意义。
说得直接一点,在需要用到AL-100A的战场上,轻型榴弹炮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可言,而在AL-100A能生存下来的战场上,又无其用武之地。要知道,跟常规的榴弹炮相比,AL-100A的射程实在是短得可怜。至于说提供牵引车辆,甚至装到卡车上,又会丧失由通用直升机吊运的轻便优势。
要说的话,就是发现了这些问题,帝国陆军对AL-100A的态度才不冷不热,一直没有大批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