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镇国公主[GL]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镇国公主[GL]_分节阅读_247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安定公主插嘴道:“听说独孤敏打球也是极好的。”

太平便跺了脚:“打得太好了!一早上我这队一个球没进,还不如和独孤绍打呢。”

此言一出,殿中人具是一怔,继而自皇帝而下,笑倒了一片,连韦欢也轻扯了嘴角,将笑未笑时,不防太平一下过来,牵着她上阶:“下回要去,就叫阿嫂一道,阿嫂球打得好,还有阿崔——阿崔,阿嫂,我,阿娘再借我几个打球供奉,我们组一队,再去战独孤姊妹,保管让她们一个球不进。”

皇帝笑得几不可支:“你自己球技不佳,不说勤练,只顾着想这些邪门外道,还有脸说!”

太平洋洋得意:“这不是邪门歪道,这是兵者诡道,阿嫂说是不是?”

韦欢扯了扯嘴角:“我不曾读兵书,不知兵者什么道。”

太平便扬头去看守礼:“大郎读了兵书罢?没读也该听过这句,你说是不是?”

守礼眨眨眼道:“我听祖母的。”停了一停,又道:“祖母说不是。”

众人一怔,倏地又发出一阵大笑,笑声中韦欢向太平看了一眼,见她也正看着自己,两眼一眨一眨地,灿若晨星。

第361章 盛夏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三月末母亲便已担忧起粮食的收成, 屡次垂问司天监,又令各相关衙司各自做好旱灾的部署。以往朝廷倒也不是不这么做, 只是从不敢将这等天象忌讳之事列在明处, 今年母亲忽地挑明了问, 倒颇令大臣们议论了一阵子,不过这并非母亲今年所做的头一件革新事, 自三月拍卖之后,母亲不知被触动了哪根心弦,先是再四下旨广开言路——不是以往那些准许风闻奏事之类的旨意,是正正经经的“求贤问事”,接着是正式命崔明德主持堪舆图测绘、直接汇报于母亲而非事事先报知宰相——这虽非女子头一回主持官事,却是头一次任由女人主持政事,然而因崔明德之前表现卓异, 且堪舆图这事又多少涉及枢机私密,因此除了李昭德上疏抱怨了几句之外,并无甚异议, 次后母亲又命改木兰骑为奉宸卫,分内外二卫, 内卫以尚宫贺娄氏及尚服李氏率后宫妇人有勇力者为之,一应供奉悉如从前之木兰骑——木兰骑中人至今剩下不过百数,择其优异年壮者入内卫为长上, 余人各选任掖庭职司,并优给钱帛、厚加养赡,外卫以高金刚领之, 选内侍及禁卫中年少有力者,在宫门置衙署,屯驻宫中,圣驾出行,除禁卫之外,在内宫则以奉宸内卫扈从,出内廷则以奉宸外卫随侍,又另选禁卫中年少且骑射俱佳者,扩羽林百骑至五千人,全是骑兵,号为万骑,以为常备之军——我藉此向母亲建议,是否可为万骑专门配一批有专长的人员,有攻城健锐,有谍报斥候,有工兵、卫生兵和火头兵,母亲虽未准许,却下令太医署下学生及官府匠人,若能自愿投羽林军效力,则按效力年限给年资三至九转不等。

经母亲数年平衡,诸武之势力已渐消了下去,武承嗣老老实实地编他的书,提拔了许多名不副实的文人,武三思为春官尚书、下面却有李元素这个宰相侍郎,武攸宁为冬官尚书、下面亦有一位宰相侍郎杜景俭,来俊臣倒还与他们来往密切,但此人近些年颇失了母亲些信任——数年前他曾想一次诬告狄仁杰等六位重臣,谁知狄仁杰面上屈服,暗中却以血刺字,经家人进献母亲,得蒙召见,面陈冤屈,于是六人皆只贬官流放,其后母亲念及狄仁杰之敏才,又将他召回都中,虽未拜相,却委以天官侍郎,又时常召对,甚是倚重,李昭德拜相后又多次打压其党,因此这一年间,未再闻三品以上而遭株连者。

而今是证圣元年,母亲登基已有十年出头,比起登基初的频繁更换宰相,近三数年的朝局出奇地稳定:宰相中权最重者一直是李昭德,其余又有娄师德、杨再思、豆卢钦望、韦巨源、苏味道、杜景俭、陆元方、姚璹、李元素、王方庆等或知政事、或掌权要,这些人中,豆卢钦望和杨再思与我颇有几分往来,算不上极亲近,但日常说话总有投机之处,娄师德、韦巨源和苏味道乃是老油条,见谁都是笑,见母亲时命我参与议事,便也常将一些不决的小事来与我商议,王方庆是实干之人,只要事有可为,便不大反对,反倒是余下几个以李昭德唯马首是瞻的宰相,对我虽不冷不热,面上总还过得去。

于我而言,今年可谓是情势大好,一则母亲锐意求变,二则母亲做这些事时,颇咨询了些我的意见,近来又命我回去再想除去奉天局之外,朝廷是否可再开旁的类似产业,以资国帑。

记得前世有一句不知源出何地的格言“得意时总须防失脚”,这句话用在我这里真是恰如其分,上半年我春风得意,到了七月,却遭了大失脚,先是李旦出阁,母亲终于想起自己还有李氏这边的亲眷,下令诸孙一次全部出阁——却不是封王之藩,而是在宫门之外、里坊之中修一处大宅,内列十数小宅,将李彬诸子、李晟二子及守礼全部迁至此宅,名为居住,实则软禁,内中之人无制不得外出,外人无制亦不得进入,接着便是冯永昌这厮为迎合于我,弄虚作假,将一个善堂大操大办,不但我的一切初心都变作了官样文章,还惹来了洛州长史不满,上疏弹这善堂名不副实、越俎代庖。我倒不怕这弹劾奏疏,毕竟母亲与我心里都清楚,善堂之立,颇动了地方州县的利益,洛州长史为都中实际长官,借题发挥是应有之义,我所不安者,却是所有人对此事的态度。

当日之事我所不满者有三,一是冯永昌弄虚作假、雇买人员虚张声势,一是冯永昌将所有受赈济之人的名字都列示乡里,又命他们一个一个上前,在我们面前卑躬屈膝、接受微薄的恩赐,一是冯永昌为遵形式,命这些贫苦人自清晨活生生候到了正午。而其他所有人所唯一关注的,却只有那些市井无赖误将我当做天使、山呼万岁的事。

我倒不是说这事不重要,我自己也吓得不了,当日便特地进宫,单独向母亲禀报了此事,一五一十,毫无遗漏,母亲笑着打趣了我几句,再半敲打半关怀地吩咐日后不要作如此简朴的妆扮便轻轻带过,对我提议的罢免冯永昌之事不但不准,反而还夸他“办事尚算忠心”。

出来和裴兰生提到此事,她则敦促我追查此事背后有无主使、是不是有人蓄意攻歼于我,独孤绍听说这事,跑来半是关心、半是打趣地问了一圈,我向她抱怨,她却反而来安慰我,说这是官场惯例,习惯便好,崔明德是最严肃的,自独孤绍那知了消息后,悄悄寻了我道:“万事办得周全的乃是贴心的臣子,却非亲近的儿女,有些小纰漏、小差错,在父母眼中反倒更可爱。公主只消做一个可爱的小女儿,一切自然有陛下做主,不必忧心。”——没有一个人问起善堂的赈济到底怎么样了,这事于受赈济者有无影响。

最可悲的是,她们全是对的。我不敢和阿欢提起这件事,不光是因她已因守礼之事日夜烦心,更因我怕她也会说出这样的话——虽然早已知道她是怎样的人,可有些时候却总期望她能为我而有所改变。

恋人和朋友或是亲人,终究不同。

第362章 志向

我特地待了几日、等事情差不多过去才又去见了母亲。烈日炎炎, 照得人心慌意乱,然而烈日也拦不住人们觐见母亲的热情, 我骑马而行, 一路上遇见四五拨来打招呼的人, 入苑中又早见阿欢带着守礼在外。

同是紫袍玉带,小家伙穿着就是要比他的兄弟们更好看, 他已快要赶上我的个子,身形和他娘一般细瘦挺拔,却比他娘看着结实些,小脸原有些圆润,现在已全瘦了下去,衬得一双眼更加晶莹水亮,肌肤白皙、无有半点痘痕, 嘴角天然带笑,一望就知是好脾气的孩子,见了我便两眼一亮, 却恪守礼仪,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

我一见这小家伙就觉心情大好, 碍着安定公主在,不好说什么出格的话,只得问:“阿嫂可好?大郎近来可好?读书好么?”

阿欢觑安定公主一眼, 不咸不淡地答:“都好。”守礼看看他娘,又看看我,也道:“都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