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月二十日,所有时装秀的样衣都已经制作好,从厂里抽调来的那十五个样衣工,安排回去了厂里,赵志龙还留在这里,他还要带着设计中心的样衣工,继续完成订货会部分的样衣,还要看看,时装秀这部分的服装,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雯雯和倩倩,指挥着设计师们,把仓库里的衣架,一排排地推出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十一月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张晨和贺红梅拿了椅子坐在院子里,葛玲站在他们的身后。
设计师们,一次推出两个衣架,两个衣架上,一共有三十六套衣服,到t台上,就正好是模特们完成的一次队列。
张晨看了看这两排衣架上衣服,闭上眼睛,想象着那些模特,穿着它们从自己眼前经过,如果这想象中的画面很美,张晨就挥挥手,让它们过去,换两个衣架过来,这一批的服装,就算是完成了,不再需要修改。
如果有疑问,他就会叫雯雯和倩倩暂停,他和贺红梅、葛玲商量着,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和补充的,贺红梅拿着纸笔,都一一记录下来。
他们就这样工作了三个多小时,才把所有衣服都过完。
结束之后,贺红梅和葛玲兴奋了起来,她们觉得这肯定会是一次成功的秀,但张晨心里觉得还有所欠缺,他感觉“诗”的那一部分,显得薄弱了一些,因为这部分所有的服装,都是黑与白的搭配,色彩没有其他三个单元那么丰富,让人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
张晨心想,还需要增加一些元素,让这部分变得更加的饱满。
张晨打电话给老唐,让他过来。
张晨和贺红梅,回到了张晨的办公室,张晨走去柜子那里,从里面捧出了一大摞为这次时装秀准备的资料,他把其中的几本诗集找了出来,放在了会议桌上,贺红梅拿了一本翻起来,过了一会,她轻轻地笑了起来。
张晨看看,她手里拿着的是一本汪静之的。
汪静之是湖畔诗社的成员之一,湖畔诗社,是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四个人,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九二二年,在杭城的西子湖畔成立的,所以叫湖畔诗社,在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历史上,湖畔诗社,属于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团体之一。
“你笑什么?”张晨问。
贺红梅说:“那时的诗人,门槛真低,这也算是诗啊,像小孩子写的。”
贺红梅说着,就轻轻地读了出来:“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读着读着,贺红梅还是忍不住,又笑了起来,张晨和她说:
“这很正常啊,当时,他们还正在尝试怎么用白话文呢,胡适的,语言也很简单,包括刘半农的,也是一样,只有郭沫若的,辞藻很华丽,但你有没有感觉,这样的诗里,有一种质朴和活泼?”
贺红梅止住了笑,点点头,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
“特别是这个‘伊’字,好像是刘半农创造的,这字多好啊,比‘她’棒多了,一听是不是马上感觉,有了一低头的温柔?用了‘她’,就把女人和臭男人们混在一起了,真是糟蹋。”
张晨说着,贺红梅大笑,她说好好,师父,我代表女人们,谢谢你为她们抱屈。
张晨也笑了起来。
“你叫老唐来,是有什么想法?”贺红梅问。
张晨点点头,说:“来点直白的,那一个单元,既然叫‘诗’,我想干脆就把‘诗’给搬上去,把模特的队伍,做成一道流动的诗廊,这样就可以让这个单元更为丰富。”
“怎么做?”贺红梅问。
“等老唐来了再说。”
贺红梅笑道:“你还怕一张嘴,这想法就会逃掉啊?”
“好像还真的有这样的担心。”张晨说,“我是想等老唐来,一气呵成地说完,说完就让他马上去做,不接受反驳和不同意见,反正我觉得,这里就是需要这个。”
“霸道!”贺红梅骂。
张晨点点头:“对!”
人还没到,老唐的声音就从外面传了进来:“大帅,我来了,有什么命令?”
老唐跟着声音走了进来,贺红梅看着他,骂道:“老唐,你自己不会错乱吗?”
“怎么了?”老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