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你挺爱用成语的。”杨锐评价一句,又道:“后发先至的人肯定有,那得看目标,再者时代也不同了,以前做研究的人,一个实验室几万几十万就够了,几百万的场面就很大了。现在可不行了,捷利康投资的西捷制药厂才买了十几台主要设备,二十多台辅助设备,就花了80万美元,平均每台的成本要3万美元。可以说,某些设备,拿30万人民币出去都买不到。你说,这么贵的投资,一个没有名气,没做出成绩的研究员,怎么可能得到?他不是得先从小地方做起,比如给已经得到投资的人做助手?”
“就是说你了?”姚悦有些被说服了,笑着又道:“但你说的太夸张了,一共才100个名额,也太少了。”
“一个领域100人不少了。咱们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是以课题的方式发放的,别看自然基金,这个计划那个计划的不少钱,分到每个领域就少的可怜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能稳定拿钱的机构,有的领域甚至没有。你要是真的想做科研,像是其他学生那样,只是给仓教授打杂,多久才能出头?”杨锐太清楚中国研究模式的g点了,80年代的课题申请制度才是刚刚开始,进入2000年以后,才正式的白热化。到了那时候,没名气不够牛的大牌,为了做实验做项目,干的根本是房地产开发商的活——日复一日的盖章子。
一个课题从申请到完成,一名研究员能盖几十个章子,杨锐就是不想再进入这样的死循环,现在才不停的发表论文的。
成了大牛,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经费和项目涌进来,下面的研究员也会帮忙跑腿。袁隆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七老上挂名,除非他们的水平上升。除此以外,我还邀请了一名煤科所的研究员,职称大概是副研究员或者助理研究员吧,叫魏振学,他是搞化学的,但也能帮上忙。如果一篇论文他大量参与了,他也有可能成为第二作者。”杨锐略微详细的说明了一下。
姚悦讶然的眨眨眼,问:“煤科所的研究员,为什么要给你做第二作者?”
“你以为煤科所有几个人能在外国期刊上发表文章?”杨锐好心的没有透漏魏振学的二性,顺便往自己脸上贴金。
身在大学,尤其是给教授打下手,姚悦很清楚研究所的人有多难伺候,于是立刻采信了杨锐的说法,并道:“你可以找研究员做助手,为什么还要找我合作?学校里有些年轻老师,估计也愿意吧。”
姚悦的表情狐疑起来,显然是担心杨锐心存不良。
杨锐心想:现在的女学生戒心也太强了吧,以我见多识广的眼光,这姑娘……这姑娘确实长的挺不错的。
装模作样的咳嗽一声,杨锐变的严肃一些,道:“学校的老师,或者研究员,都会要求第一作者,现在不要求,之后也会要求。而我组织的团队,第一作者只能是我,除非是你单独完成的论文。”
“煤科所的研究员呢,他不要求第一作者?”
“他是搞化学的,要生物方向的第一作者干什么?再者说,这个人比较特别,嗯,算是个特例。”
“你就不担心我要求第一作者?”姚悦笑的眉眼舒开。
杨锐耸耸肩,问:“你会用英语写论文吗?”
姚悦表情一僵:“不会。”
“那没办法了,主要研究由我完成,主要内容由我撰写,你只能乖乖的做第二作者。”杨锐说的很是自如,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尴尬。
姚悦盯着杨锐的脸看了半天,展颜道:“所以你说学英语重要是吧?”
杨锐哈哈一笑,伸手道:“欢迎加入团队。”
第186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