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宿舍的虽然不是生物系的,但为了看国际邮件里的东西,今天也都来了生物系的教室。
“这个月写的综述,这个月发表了?”唐集中这次是呆住了。
虽然北京到国外的邮件寄的不慢,但老外的期刊审稿速度不快啊。
算算时间,杨锐的论文等于刚寄到期刊社,立刻就被秒过,然后就刊登在了最近的期刊上。
这样的速度效率,别说是综述了,就是硬碰硬的论文都不容易。
杨锐想拦也拦不住,只能点头认了。他现在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审稿人,也在该期刊社发表了近十篇文章了,通过一篇水平不差的综述,自然是很简单的。
唐集中虽然不知道此点,但就他的经验,也能猜到,杨锐很可能不是第一次发表论文。
不过,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唐集中什么都没说的回到讲台上上课去了,留下学生们自个议论。
而在这堂课结束以后,唐集中是飞奔前往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是国内有数的科学情报搜集机构,订阅的期刊也是最全的。如果要查一个人的历史发表,到北大图书馆是没跑的。
“如果真是个天才,拼着送研究经费,我也得把他要下。”唐集中设想的天才,必须是能突破天际的天才了。
……
若以潜龙在渊来形容某些伟人崛起前的状态,那北大图书馆就一潭深不见底的“渊”。
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同,图书馆其实并非仅仅是藏书的地方,如果只是需要藏书之处的话,图书仓库的名词岂不是更恰当。图书馆的实际用途,其实是对书籍的分类整理,以及最重要的,对图书的分析和报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北大图书馆领衔的一项成果,就使用而言,《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sc别无二致,都是对期刊价值的评价。
而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项省钱的工作。因为天底下的期刊千千万,再大的图书馆也不能毫无选择的订购所有的期刊,既然如此,订购哪些期刊就需要一个评价体系了。
而在实际应用中,核心期刊就变成了中国期刊的一个评价标准,发表论文到核心期刊上被认为至少是有意义的,相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是教师教授,或者是工程师艺术家,你要评职称,最起码得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1983年,北大虽然还没有做出这个东西,但需求其实已经出现了。
而就外国论文来说,他们首先搜集的也是华人作者的论文。
订阅的期刊寄到,首先翻开目录页,将华人作者尤其是国内作者的工作单位、姓名以及论文等信息记录下来,接着逐月整理,从而形成面向全国的报告。
在计算机尚未介入以前,这项工作即使粗糙也能帮助良多。
唐集中到了以后,就喊了两个学生,在“yg”的条目下寻找。
三个人找的呲牙咧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眼看着要吃饭了,一名学生小声道:“要是知道单位,说不定好找点。”
“他就是北大的……等等,谁知道他以前是哪个学校的?”唐集中自说自问。
第410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