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753 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同样的条件下,有五万元经费的研究员,申请下来的经费,肯定要比只有5000元经费的研究员多。

这就好像一家资产5000万的公司,就是比资产500万的公司好贷款一样。

在基金会或者科委眼里,拨款给高经费的项目,风险自然也小,万一有找补,也有一个解释——你看,北大都给配套了五万经费,北大都被骗了!我们能怎么样!

这样的暗规则,自然是有漏洞的,比如学校提前配套几千一万元的资金,岂不是更容易拿到国家的经费。如果学校不把钱撤出,的确如此!

然而,经费是硬道理,不是谁想配就能配的,归根结底,还是得校内排名和竞争,所以,这样的规则就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杨锐读研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金额水涨船高了。

到30年后,学校配个十万八万的经费,最多不让省部级资金歧视,要想有利,还得二三十万的。国家级资金的要求当然更高了,项目负责人先要有个七八十万的省部级资金,才能在一两百万的国家级基金上占有优势。

这样的规格,大部分学校都是玩不起的。

而在1984年,杨锐的五万元首期资金,也是妥妥的独立实验室的高规格,除了北大清华能出得起这个钱,其他地方高校只有流着哈喇子羡慕的份。

同样的,杨锐拿出一万元的起始资金,对于科研组来说,不说高不可攀,也是高高在上了。北大生物系里面,有一半的科研组的起始资金拿不到这个数,而在北大以外的地方高校,至少九成的科研组没有一万元的起始资金。

在用钱砸人这条道路上,杨锐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重锤。

没几天功夫,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就收到了满桌子的简历,或者说,是履历表。

这些履历表,有的是真人送来的,有的是寄送过来的,最远的来自云南……

风雨兼程六千里,实在让杨锐怀疑80年代人的消息渠道。

而在一堆履历表中,杨锐也如愿的找到了熟悉的名字。

终于……杨锐都要哭出来了!抓一只小牛我容易嘛我!

……

被杨锐逮住的小牛名叫苏先凯,才从大连轻工业大学毕业三年,而在杨锐的记忆里,这位最终凭借酶学方面的研究,荣登工程院院士的宝座。

真正的未来大牛,现役小牛!

杨锐恨不得抱住这家伙的简历亲两口,有这样一货加入,他的仪器才不算是白瞎了!

成功无侥幸。

任何一名能做院士的研究员,都是难能可贵的。

基本上,除了某些特别的人物,工程院院士差不多就是终身学霸的典范了。

小学初中和高中自不必说,都得是人中学霸,进入大学以后,更是院士级学霸爆发的最佳时机,可以说,一名工程院院士在初级教育阶段,可以是学业上的中产阶级,但在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工程院院士一定是学业上的富豪阶级。

当然,大学本科教育终究只是高等教育的起始点,要想成为工程院院士,少说还得有二十年的学习时间。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这二十年可以是继续读书,也可以是边工作边读书。

但无论是80年代的中国,还是21世纪的中国,持续读书的效率还是最高的,而可能成为院士的学者,在这段时间里,也必须力压群雄,如此方能争夺更多的资源,进入良性循环。

第753章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