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样两篇期刊,不管杨锐是去美国还是欧洲,都能够轻易的加入一流的实验室,若是愿意放低身段,想要加入顶级实验室也不困难。
至于私营公司能够给出的条件就更好了。现在正是里根政策大行其道的时间,各家私营公司挥舞着钞票在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挖人,一名年薪3万的名校教授,只要点头,立刻就能拿到10万乃至20万美元的年薪,如果是哈佛之类的顶级名校,往往还有大把的股权和其他的有利条件。而在私营公司,稍微做出点成绩的学者,年薪百万美元,或者成为企业高层的不计其数。
私营公司对学术的崇拜也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生物领域,学术骨干的存在就是一个公司存在的基础,没有人敢对高端学者等闲视之。
这一时期,欧美特别是美国地区,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成就也很令人惊叹的,往后看30年,主要工作完成于80年代的诺贝尔奖,很多都出自于私营公司。
杨锐亦是笑的合不拢嘴,迅速翻开期刊,首先确定自己论文的名字和内容,发现的确是pcr无疑,已是兴奋的想要跳起来了。
在杜邦即将发起诉讼之前,有这样一篇文章出笼,实在是给了他不小的底气。
“容我先看一下。”杨锐说了一声,就低头重读起了自己的文章。
作为顶级期刊,《自然》接受论文和发表的速度都算是快的,即使如此,相隔两三个月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哪怕是到了网络时代,这个速度其实也没有提高,区别只在于学者们可以通过期刊社的在线平台上传自己的文献,第一时间保证了论文的相关权益,但要想从在线平台上通过审核,继而发表成铅印,依旧耗时颇长。
杨锐迫不及待的打开《自然》,也不去管其他人。
王元胜与随后而来的李厂长接手了接待工作,几名中方干部通过翻译,与英国人随便的聊上几句,就好奇的问起了《自然》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弗兰奇毫不犹豫的帮杨锐一通海吹。
反正吹牛不要钱,闲着也是闲着。
西联厂的干部们却对英国人很是看重,他们虽然之前抵抗的声势浩大,但从内心里,洋大人的光环还是很强烈的。
现在,弗兰奇认真的帮杨锐吹嘘,却让大家颇有怪异之感。
好在杨锐很快就看完了新一期的《自然》,弗兰奇也就吹嘘对象重新放在了杨锐身上。
一会儿,两名负责技术检查的英国人回来了。
弗兰奇向众人告了个罪,几个人窝到一起开始商量。
杨锐笑容满面的挥挥手,一个人攥着《自然》在那里傻乐。
杨锐的大舅段华,突然莫名的产生了羞耻心。
在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的侄子,怎么能在众人面前露出这样的表情呢?
段华不由拉住杨锐,强行提醒他道:“英国人这边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你怎么就不管了。”
“管呀,怎么能不管,就是现在用不着咱管不是。”杨锐拉着大舅的胳膊笑道:“您就别担心了,一会儿,有忙的时候。”
“我们看那两个英国人在车间里转来转去的,还记了好几大页的东西,你说他们记了什么?”
“记了什么都不重要,重点是咱们的产率上升了。咱们的产率比他们高,他们就只有学习的份。”
“官司还没弄明白呢,谁管你的产率。”段华急不可耐。
第937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