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975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作者:三胖

第975章

杨锐本人的经历更具有代表性,他小学在西寨子乡读书,至高中才去了稍好一些的西堡中学,但也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乡镇中学,杨锐甚至还复读了一年!

复读之后的杨锐,努力学习,进而成为恢复高考后的最后一名全国理科状元,这样的经历,简直是中国学生的典范,而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生的典范。

这样的学生,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意义迥然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备受压力,在激荡中前进的时代,更加不同。

校长用女人看钻石一样的表情看着杨锐,笑道:“杨锐同学可能还不知道,美国的达尔贝科教授准备推荐你角逐1985年的诺贝尔奖,美国的媒体都已经在报道了。”

……

“香港华锐公司有告知我此事,但我知道的不是很详细。”杨锐没必要撒谎演戏。

校长有所猜测,但杨锐的表情和情绪却令人诧异,他重申道:“这可是诺贝尔奖提名,你不激动吗?”

“激动,怎么能不激动,这不是激动过了嘛。”杨锐嘿嘿的笑两声,道:“再说了,提名还是明年的事,获奖更是没谱的事,也不好太激动。”

校长被他给说笑了,摇头道:“获奖还真说不上,你确实年轻些,但年轻也是资本呀,明年不能得奖,后年大后年还是有机会的,最起码,诺奖级的成果,你是做出来了。”

他说的最后一点确实很重要,学者归根结底是看成果的。

就全世界范围来说,第一阶的学者是诺贝尔奖级的学者,从1900年到2000年,总共也就只有800多名,活着的诺奖学者,数量自然更少,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是杨振宁那样,31岁得奖,90岁高寿依旧健康的。

而在诺奖学者往下,第二阶的就是有诺奖级成果,等着拿奖的学者了。

当然,大多数做出了诺奖级成果的学者,不一定会拿到诺奖,尤其是一些做前沿科学的学者,若是活的不够久,往往成果显现出超卓的意义的时候,身体熬不住了,那只给活人颁发的诺奖,自然就领不到了。

但不管是第一阶还是第二阶的学者,中国目前都是没有的。

诺贝尔奖提名的短名单总共就几个人,长名单也就十几个人,这些人只要不死,不被证明造假或者错误,那都是常年驻守的,虽然不是每年都相同,但相似性还是很高,这么点人数,撒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或者洒在全世界40多个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又能分配几个?一个学科又能分配几个?

可以说,除了天选之美利坚大运国,每个第一阶或者第二阶学者,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国宝级的。

中国作为40多个发达国家以外的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全国搜一搜,甚至都找不到几个第三阶的学者——这种学者,放在美国起码要掌握一个一流实验室,做顶级大学的讲座教授,身兼好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不在话下,如伊文思教授、拉斯古尔教授,若是现在到中国来,中科院还真找不到几个完全对等的人去陪聊。

电视台的人不懂学术界的事,以至于还在那里认真的分析录像,确认诺奖提名的几率,搜寻达尔贝科的资料,判断他的分量和提名的价值……北大的领导们就不同了,他们只要确认一件事:有提名这回事,那攻略就算是确定了。

因为杨锐同学,起码是摸到世界第二阶学者的边了!

诺奖的成果在手,可谓是天下我有。

要说哪里有差,也就是实验室的水平还不够,资历还不深,但到了这个层次,熬钱和熬时间的麻烦,也能算是麻烦?放出风去,美国的一流大学,直接就砸钱挖人了。

21岁是年轻了些,但在科学界,20多岁的骄傲人物多了去了。

后世的中国有钱了,搞各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等,对第三阶学者的开价,研究经费的单位都是亿美元的,就是这样,还不一定能拉人家回来做专职。

而且,越是年轻的越值钱。

这与80年代的日本,2000年的沙特极其相似,不差钱的国家和机构满地都是,但第三阶往上的学者就稀罕了,而且是多多益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