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她说的动听入耳,长公主满意的点了点头。璎珞不禁意间却看见一旁沉默观戏的淮王妃面上却是一副如吞了苍蝇一般尴尬的神情,似是在隐忍着什么。
淮王妃的确不安,因为这长公主编排的戏三分是真,七分是心意抒发,不论怎么说也是胆大妄为啊。这件事其实知道的人极少,也只有皇帝、公主的生母凌贵妃,淮王以及自己知道了。记得长公主当年还只是一个未及笄的少女,正是如花一般天真烂漫的年纪,那一年,公主和宫中贵人一起到相国寺祈福上香,在那里的几日,公主与一个年纪相仿长得颇为俊俏的小沙弥处的极是要好,直到公主回宫后也一直对这小沙弥念念不忘。后来这小沙弥长大,成了京都有名的高僧。宫中贵人便邀了他来宫里讲经,这一来二去,不知怎地,就被人看见这高僧某天却在公主的床榻上衣衫不整的醒来。皇帝震怒,如此世俗不容的丑闻当真罕见,当下便把公主殿里的太监宫女一律处死,严防消息外漏。皇帝本意是要秘密处决这僧人,是公主将刀子架在自己脖子上以死相逼才求得皇帝饶恕了他。皇帝是真心疼爱这个女儿啊,便应了她,将这僧人放出宫门,但是却被驱逐出京都,永世不得回来。
不料,这僧人回到寺院的当天晚上,便搬了柴火放置在自己的禅房门前,一把火点燃,自此葬身火海。淮王妃猜测,在公主殿中的那一夜**,他是真悔了。违背了心中的信念理想,打破了秉持的清规戒律,背叛了自己的师门佛祖,他,不死,也没有面目再苟活于世了吧。得知这僧人的死讯,长公主将自己关在殿中三天滴水未尽,她心中是有悔,但更多的是恨吧!恨这僧人的心中只有佛祖只有清规,恨他终是抛弃了她。在他心里,与她的那一夜只是错误,为了弥补这个错误,他宁愿以命相抵。后来长公主大病一场,醒来后却是性情大变,变得嚣张乖戾,薄情寡淡,行为放荡,又狠辣非常,出手只为痛快,从不去管别人的眼光。如此,或许只是出于心中对那人的恨意和报复的执念吧。若说她还有一丝仅存的温情,可能也只有在面对着她那个痴傻儿子的时候才会流露一二吧,不为别的,只因他就是那死去僧人不容于世的血脉。
第六十二章 从容应对
>>璎珞很快收回眼神,漆黑的眸子里印上台上重新换装出场的青衣花旦,眼神淡定,笑容温顺,丝毫没有因为神色忐忑的淮王妃有所影响。
这时婢女将茶杯轻轻捧到长公主面前,长公主将茶杯接过,用茶盖抹开碗里漂浮的茶叶,朱唇轻抿了一口,瞬间眉头一皱,婢女一下子吓坏了,呆愣在当地脸上的血色已褪掉了一半,长公主喜怒无常是出了名的,如今面色大变,不知道哪里又犯了她的忌讳,竟是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长公主眼神锋利,将茶杯重重的磕在了一旁的桌几上,冷冷的说道:“来人,将这丫头拖出去仗毙!”
婢女一下子彻底慌了,趴在地上痛哭流涕颤抖不已:“奴婢错了!奴婢有罪!求长公主饶了奴婢一命吧!”边说边用力的磕着头,不几下,额头上已经血肿一片,看着极是骇人。一旁的锦瑟也不敢耽搁,如此大呼小叫冲撞公主和客人更是罪加一等,于是连忙喊了几个粗壮的嬷嬷将这小丫头堵了嘴拖了下去。这一个小插曲之后,在场的一众丫鬟侍婢无一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跟了长公主最久的锦瑟看了一眼那桌上的茶水,便知道刚才公主究竟为何恼怒了,其实原因嘛也算微不足道,长公主一向只喝特定温度下冲泡的‘敬亭绿雪’,这样泡出来的茶叶才能芽叶色绿、白毫似雪,回味甘醇。这小丫头不知是故意耍滑还是手生不熟,竟然敢用温水泡茶糊弄公主,当真是活的不耐烦了。只见锦瑟不动声色的将那洒了半盏茶的茶杯端了下去,不一会便重新奉上了一杯重新泡好的茶水。长公主接过看了一眼,娇艳的面容上重新浮起了笑意,对着锦瑟点头道:“看来不枉费我白疼你这么久,还是你最知晓本公主的心意。”锦瑟含笑,向长公主福了福身子,笑道:“奴婢下去一定好好教导这些新来的小丫头们,免得她们下次再惹了公主不高兴。”
长公主似笑非笑的点了点头,
分卷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