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岐摇摇头道:这不好吧,也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赚啊,要不,你们再加斗一场?
褚琰笑着看他:哦?那你说比什么?
嗯?我出题啊?我确实有个想法,不过柳岐四周看了看,大家都不反对吗?我出题可是会偏向安王殿下的。
众人笑眯眯地对他说:王妃请。
众人内心:你都说了你想出题,我们还能驳你的面子吗?总归都是你赢,呵,虚伪的男人。
柳岐想了想道:那便这样,小邓大人,你在纸上随意写下一百个字,然后让安王用一炷香的时间过目,再由他默写。若他能一字不落地默写出来,便是他赢,若他不能,便是你赢。怎么样?
众人:?
本是同床人,何需狠如此。
一时的震惊过后,众人也回过味来了。
柳岐此举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用这种不可能做到的事化解尴尬,俗称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还能顺便让陛下把钱赢回去一些。
二是安王真的能做到,所谓比试是假,一展才能是真。
众人还是比较相信是第一点,却又隐隐期待着看安王到底能不能做到。
邓辉此时已经觉得无地自容,他也算天之骄子,可却败在了他看不起的人之下。
那些向他投来的目光,他都觉得是在嘲笑自己。
他也总算知道第二局为什么褚琰会输,第三局又为什么故意选了并不擅长的诗。
安王让自己处于绝对的劣势,让他以为胜券在握,同时连着两场都是他出题,又让他败在了他自己出的题下。
如此一来,可比自己从头输到尾还要诛心!
羞辱!对,这一定是羞辱,安王从始至终就是针对他的,这个文斗就是一个圈套,安王不会给自己留面子的!
邓辉笔顿在半路,迟迟下不去。
同伴见状,替他接过笔,把那一百字写完。
褚琰斜斜地靠在椅子上,似是已经感到无趣了。那张纸他只看了半柱香的时间,便递给柳岐,道:我这把字,就不拿出来丢人现眼了,我直接背,诸位可仔细看好。
柳岐便将那张纸举在众人面前。
褚琰语速平稳,连一丝停顿都没有,就这样从头背到了尾,离那张纸稍远些、不得不仔细辨认上面的字的人,甚至有些跟不上他的语速。
最后一字落下,全场鸦雀无声。
良久,只有褚锐感慨了一句:当年大哥便是这样,只看过几眼,便将捣乱后的棋局复原了。
百来道目光同时射向他。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您不早说!
此时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年初三,皇宫一宴,不是年节宴,不是安王的加冠宴,不是君臣同欢之宴。
而是褚琰的成名宴。
作者有话要说:我忽然想起去年的农历年我也在写过年的情节
提前加更~明天除夕我就只更一章啦
第64章立储
新年罢朝三日以后,便是一次大朝会。
当李丞相上奏请立褚琰为太子时,经历过昨天至今还恍恍惚惚早有心里准备的众位大臣:哦。
承兴帝扫了一圈众人,问道:怎么?没人反对,都认同安王乃储君之才吗?
寻常遇到这种大事,早就有人站出来唱唱反调了,可现在大家处于安王竟是个天才的震撼中,一时没人发声。
好半晌才有一位老臣出列。
承兴帝问他:你有什么想说的?
老臣犹犹豫豫道:安王的确是个可造之材,可毕竟涉世尚浅,缺乏经验,臣以为立储君一事,牵扯甚大,应当慎重。
承兴帝:那朕应当怎样慎重?
这应徐徐图之,比如,先考验安王一番。
如何考验?
可派殿下去做些实事。
换句话说,安王若能把实事办得漂亮,便没什么可反对的了?
呃是。老臣总觉得哪里不妥,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其实先前承兴帝有意扶持三皇子的时候,除了二皇子党,他们都是喜闻乐见的。
哪怕当时三皇子明显缺根筋,也同样年纪轻涉世不深经验不足。
由此可见,他让安王必须有经验,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主要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妥来着
哦对,应当是不适应吧,印象里的安王不是痴儿,就是个能气死人的吊儿郎当的闲散王爷啊。
突然一下子就要成太子了,这也实在是太奇怪了
承兴帝又看向其他人:还有人有要说的吗?
户部邓尚书左看看,右看看,周围都是一片沉默。他昨日率人清点银库,未参加宫中那场宴会,回府亦是很晚了,根本不知宫宴上发生什么。
他不是出头的性子,可现下无人出列,他终是忍不住上前一步:陛下恕罪,依臣所见,安王毕竟荒废课业多年,恐怕暂且无法胜此大任。
话一说完,发现满朝文武都看着自己。
邓尚书:?
自己说的是实话啊?
跟邓尚书关系好的大臣连忙给他使眼色,邓尚书虽没看懂,但做了这么多年人精,也知道这时候应立刻告罪,跪下道:陛下恕罪,臣,只是觉得此事应当慎重。
承兴帝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理都没理他。
说到底,你们就是担心他学识不够,能力不济,经验不丰。
前面的那个老臣连忙说:陛下,老臣认为,安王学识与能力令人叹服,只是,需磨炼其心性与经验,之后方可继承储位。
说完又给邓尚书递了个眼神。
邓尚书看懂了,那眼神是说:抱歉,我也要支持安王当太子去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