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连胤禛都知道了弘昕身边,有这么个“羊羊羊”小太监。
他在承乾宫里,问首领太监小芬子:“人姓杨?叫杨什么?”
小芬子擦着汗,笑着道:“回皇上的话,小洋子不姓杨,是小主子喜欢这么喊,久而久之,传出去了,便成了这三个字。”
胤禛又问了几句,待得听说是当年伺候在海贵人身边的,眉头一皱,直接让苏培盛去查了。
毕竟是整天陪在六阿哥身边的,他还没来得及给儿子好好挑个哈哈珠子,这倒有个“大伙伴”奔上来了。
苏培盛临走之时,眼光就上上下下的往小洋子身上溜了一圈。
行啊!承乾宫上上下下这么多人——从前硬是没听过这“羊羊羊”的半点动静。
结果现在——人家想出头就出来了。
看看这上位的速度,可见也不是个简单的,不过是伺机而动了。
不怪皇上要再查一遍,如此亲近,整天陪着皇子,怎么能不谨慎再谨慎?
苏培盛本来还觉得皇上真是多虑了——这是承乾宫里的旧人。
当年小洋子过来伺候吉氏的时候,已经被查的里三层,外三层,就差剥掉一层皮了。
内务府查出来的结果丝毫不出意外,羊羊羊是只小白羊,没有半点问题。
胤禛瞧着儿子被小洋子逗得尖声大笑,心道:弘昕这时候贪玩就让他玩去吧!反正这舒坦日子也过不了几年——待到后面要进书房时候,这“大伙伴”就陪不了他了。
六阿哥这时候年纪小,不知事,等到后面长大了,念书识字,自然有哈哈珠子接应上来,陪伴左右。
小洋子不过是个太监。
历史上,宦官专权,祸乱朝政的惨剧多了去了——前明就是个放在眼前的教训,成祖至熹宗两百多年间,除孝宗、世宗两朝,都有宦官把持司礼监,批决奏章之权。
帝王不上朝,宦官倒是一手遮天——简直是颠倒黑白,一团乌烟瘴气。
胤禛看着前明的教训,有时候就想:他若是永乐帝朱棣,非得在棺材里气的吐血,坐起来不可!
永乐帝能从朱允文手里把帝王之位抢来,这其中少不了宦官的一份力量,可是大概他万万也没想到吧,这一举动给子孙留下了无穷祸患。
胤禛又想到了康熙末年,储位斗争愈发惨烈。
他最失意时,不但没有如同父祖一样,获得两黄旗大臣的拥戴,甚至连皇考亲信的太监、内侍都不看好他,而是一味地将眼光放在八阿哥与十四阿哥身上。
比如皇考晚年最信任的大内总管,炙手可热的太监魏珠,就不知道吹了多少风。
说到这个魏珠,胤禛恨不得把他剁碎了,扔去“喂猪”!
他当年颇得皇上信任,朝野之上,“炙手可热”到什么程度呢?
就连九阿哥都让自己孩子喊他“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