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足够自信,现在整个华国大陆电影就只有秦砚,这样一个连续两部电影都能够在灯塔国取得不错成绩的导演。
另外就算以后秦砚的电影在灯塔国再火爆,那又如何?
只要自己维持和秦砚的关系,只要自己能够在合同上拿到优势,谁管影院上映哪个国家的电影?对于戴尔曼来说,只有钱才是他关注的重点。
秦砚听得出来,戴尔曼语气之中对于华国大陆电影的轻视。但是秦砚并没有忙着否认,他只会用行动去证明一切。
尤其是,很多计划一环扣一环,一旦提前泄露出去,那就会彻底失败。
而秦砚的布局,比所有人都想得远。
就比如这一次的《守门人》,它从一开始就不单单是只是瞄准的华国票房。
秦砚从来没有放弃过国际路线,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让华国大陆电影出现在国际银幕上。
但问题是这件事,从来都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
什么叫做文化?那就是一个团体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文化。文化一开始就是民族的,就是狭隘的。
灯塔国电影那么多,工业电影体系那么的健全,但是灯塔国很多电影,在华国其实也从来掀起任何的水花。
比如说讲当年灯塔国掠杀印第安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西部往事》;比如说讲黑人问题的《隐藏人物》,比如说讲宗教问题的电影《十诫》
它们是不是好电影?绝对是。秦砚多次观摩、学习过这些电影,而且从中受益良多。
但是华国人有多少人看过呢?寥寥无几。
原因很简单,观众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文化。不理解又谈何去喜欢?不喜欢又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支持?
秦砚这一次创造《守门人》就刻意为之。他一方面用着华国电影的皮,但是讨论的主题,又是西方观众更加敏感的问题。
现在《守门人》在华国大陆上映,观众们关注的是演员演技,关注张甜甜的悲惨命运,关注杜宏儒的作案手法。
但《守门人》在灯塔国,关注点立刻变成了程序正义、堕胎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划分,只不过有一个倾向而已。
简而言之就是秦砚制作了一个饼,外面的皮是华国观众喜欢吃的,而里面的馅料却是西方观众所喜欢。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两个市场口味不一样的问题。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这件事情有多么的困难,只有秦砚自己明白。
难道没有其他的导演试图这样做过吗?有。
李安当年的《饮食男女》其实也是在做这件事情,它外面披着是灯塔国的壳,里面装的是华文化的馅。
除此之外还有太多类似的电影,但绝大部分都失败了。
就像融合菜品一样,口号都喊得很响亮,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结果一不小心就变成全世界都讨厌。
秦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先让《守门人》电影画面、音乐足够吸引人,而且无论皮或者馅料,都有一定的普适性。
比如说秦砚就不敢用基督教牌的馅料,也不敢用改革开放的皮。
而且秦砚给灯塔国所提供的电影版本中,有很多华国电影所没有的画面。比如说一些宗教元素的设计,同时他们也没有一些华国官场斗争的片段。
秦砚这么设计,就是为了让两个市场都能够接受《守门人》。
秦砚可不奢望自己再能够拍出《古宅》这样一部同时让全球电影爱好者都为之疯狂的电影,那才是不可复制的奇迹。
虽然《守门人》注定了在两个国家都不能成为最顶尖的电影。
但无论如何秦砚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就是《守门人》在灯塔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
在北美市场票房上升后,秦砚立刻联系了华影。
毕竟这一次华影是《守门人》的发行商,对于《守门人》的票房,华影比谁都焦急。华影把又立刻上报给有关机构。
现在华国依然处于一种极其需要国际认可的状态中。
尤其是2004年刚刚爆发了典型性肺炎,让整个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有一定的受损。
各方各面的原因,都让华国极需建立起华国的文化招牌。
如果不是国家压力,之前有关机构在《电影拍摄意见》的时候,也不会如此的爽快。
有着有关机构的出面,再加上这件事情就具有宣传价值,所以《公民日报》这样的官方媒体,顺理成章刊登了对于《守门人》的褒扬报道
《守门人》,让西方世界知道华国的法律正义!
这也是秦砚会选择程序正义作为创作题材的原因之一。
华国的司法在世界上一直遭受诟病,华国的司法权力不够独立、受到行政影响、法律落后、华国根本没有法治的土壤
秦砚拍摄的《守门人》也是为了打破了这一种陈旧且错误的观念。
《守门人》不仅仅是一部为了赚钱的商业电影,秦砚更希《守门人》能成为一种文化输出。
为什么10年之后,有那么多的华国人会崇拜西方的文化制度?
那就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文化影响,比如说电影中西方的腐朽生活,浪漫自由的爱情,英雄色彩的个人主义
如果想要让华国的电影真正的在世界上立足,那就一定要让西方了解和正确认知华国的文化。
而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公民日报》所传递出来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我们需要程序正义?因为我们始终要限制权力的使用,一旦让权力摆脱束缚,可能会危及到更多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