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78合成系文豪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281.第280章 大冯回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所有人齐刷刷仰长了脖子往台上看去。

这一秒,江弦被所有演员簇拥在舞台中央,就连导演夏淳都给他错开了一个身位。

这一刻,他这名编剧无疑是台上最受瞩目的!

台下又一次爆发出极为响亮的掌声,排山倒海一般压倒整座剧场。

江弦本人的知名度,在这段时间里,随着《高山下的环》影响力逐渐扩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天下第一楼》这部话剧,又是一部堪比《茶馆》的厚重历史话剧。

此刻,在首演现场,能看这部话剧,能见到江弦本人。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今天的票,值!太值了!

懵了的还有燕大的几名女学生,这会儿好像见了鬼一样盯着朱虹。

尤其是殷秋瑾,她眼神热烈如火。

她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同宿舍这位同学的姐夫,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江弦。

在京城一砖头扔出去是能砸到一片chu级干部,但在京城挑着灯找一年也找不出江弦这么个作家啊!

“好啊,你竟然有个这么牛叉的姐夫!”她带着一抹幽怨推了推朱虹。

“.”

“说,你还有什么瞒着我们?”

“.”

舞台上,《天下第一楼》的剧组演员们又谢了几次幕,收获了满台的鲜。

剧组里大部分都是老演员,可面对观众们的如此厚爱,也忍不住眼含热泪。

上座率堪忧,处于岌岌可危阶段的首都剧场,有多久未曾见过这般盛况了?

而这份盛况是他们创造的。

这让他们为自己、为剧组骄傲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话剧事业充满信心。

很多京城人艺的工作人员这一刻也忍不住的激动。

今天,京城人艺又添了一部经典!

满载着鲜和掌声,江弦一再感谢以后,在傍晚时分终于甩开围追堵截的剧迷,离开首都剧场。

接下来的几天,《天下第一楼》将在首都剧场继续连续公演。

这对话剧演员来说是个体力活,毕竟有很多角色没有设置a、b角,需要一个人硬顶着上。

但这一刻,沉浸在首演大火喜悦当中的演员们完全顾不得演出的疲倦。

尤其是对于谭宗尧。

卢孟实没有b组角色,他就是唯一的a组角色。

但此刻,他恨不得将《天下第一楼》再演十遍、一百遍,非要演的他腿走不动、嗓子说不出话,那才叫个过瘾。

他等这一刻,等的太久了!

观众们看不过瘾似得,接下来的时间里,首都剧场只要是《天下第一楼》的演出,上座率都是满的,观众们就好像疯魔了一样,坐在座位上,陪着台上的演员们哭哭笑笑。

其中很多观众,已经是不知第几次来看了,依旧克制不住心中的震撼,不觉得厌烦,如痴如醉的品味着《天下第一楼》那浓厚而绮丽的醇香。

好书不厌百回读,好剧不厌百回看!

随着《天下第一楼》的连续公演,话剧评论界也几乎被这部话剧的评论文章占领了。

《中国戏剧》评:“京城人艺的《天下第一楼》演出成功了!那不时掠过全场的会心笑声和剧终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戏剧》评:“剧终时那副精彩对联既切合于剧的规定情境,又含有悠远不尽的喻指,无疑是画龙点睛之笔。”

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也发表了戏剧评论,这位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研究契诃夫的专家,被称为“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他说:“《天下第一楼》之所以真切感人,归根结蒂是由于深厚的生活根底。

这种根底不仅表现在那一套生活礼仪和一口气报出那一长串菜谱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那个时代生活本质的理解,对不同人物心态的把握,以及对所反映生活总体上表现的巨大概括力。

这使人们在真实感受中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除去戏剧评论家的评论以外,还有一篇贺文吸引了广大剧迷的关注。

那是著名的京城人艺的副院长于是之,写了一篇《贺江弦》发表在了人艺出版的刊物《京城人艺》上面。

他在文中说:

——“感谢剧作家,感谢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

这天午后,来京城办事的冯骥才被江弦拉去东华门大街一家苍蝇小店吃卤煮。

这会儿京城卤煮都是这样,门口搁个大锅,锅里面冒着香气,滚开的,咕嘟着猪心猪肝猪肺一堆杂碎,上面浮着几十个火烧,和油炸豆腐泡儿一起随滚开的汤起伏着。

“您给来两碗。”江弦招呼一声。

师傅答应一句,把火烧拿刀啷啷两刀码碗里。再捞一碗杂碎,往火烧上码齐,最后捞几个豆腐泡儿,浇上老汤,放一小撮香菜。

“请吧。”江弦把碗往冯骥才那儿一推。

京城冷飕飕的已经入了冬,冯骥才这一口热汤下肚,顿觉一股暖流沿着四肢百骸散开。

咝。

他砸吧着嘴,看向桌对面的江弦,一股难以抑制的嫉妒从心间升起。

“你小子,你在京城怎么天天往外放‘大卫星’,不是一部小说名动天下,就是一部话剧搞得人尽皆知。”

江弦笑了笑,抄起筷子低头夹肉,光是闻着香气就口舌生津。

作家之间相交,也难免背地里暗暗较劲。

就像某些作家,看了比他写得好的作品会忍不住骂一句:“妈的,怎么写的那么好!”

冯骥才刚从欧洲访问归来。

他不光去了欧洲,还去英国看了阿森纳的比赛,那是英甲联赛的一场,阿森纳和考文垂在海布里进行对决。

冯骥才这个退役运动员看完以后心绪难平,撰写了一篇《足球狂》的散文。

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足球类文章。

“你知道欧洲人现在听什么音乐?”

冯骥才一脸激动的和江弦分享着他在欧洲的见闻,“不是邓丽君,翻译告诉我说那叫披头士、皇后,他们唱的叫摇滚,还有个歌星叫大卫鲍威,这家伙竟然在舞台上穿裙子!”

摇滚这个词儿已经有了,这个词是写出《乡愁》的余光中翻译了出来。

这些独特的欧洲音乐,对冯骥才来说很新鲜,对江弦来说就有些陈词乏味。

见他兴致缺缺,冯骥才只好将话题聊到文学上。

“你知道现在全英国最火的小说是什么吗?”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