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反派的爱意糊了一脸[穿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被反派的爱意糊了一脸[穿书]——炸牛奶(67)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吴大人和秦老将军本来打算要不要提前动手,却被朱院使制止,说他还扛得住。

好在暗卫得了喻苏的命令先行返回,带回大军距京城不过两百里的消息。

宓葳蕤听过后,取出一瓶药让石竹交给红豆,只需用在徐锦州穿着的衣衫上,到时离喻轩近些,就能引得蛊毒发作。

总之,不管明日喻苏能不能回宫,他都不会让这场登基大典顺利地进行。

翌日晴好,无风无雨。

登基大典在北辰宫前举行。

喻轩犹如提线木偶,顺着北辰宫的台阶向上走,行至最高处便停下了脚步。

藏在暗处的许清雅见此,稍稍放下了心,唐景昇开始宣读遗诏,话落,命文武百官叩拜新帝。

就在此时,吴志清抬脚出列,朗声质问:敢问端王,传国玉玺何在?

吴大人,新帝登基,你这是何意?唐景昇握着遗诏的手紧了紧。

何意?丞相怕不是忘了,先帝离世前,曾明言遗诏与传国玉玺俱在,才是伽邑下任君主。

此言一出,四下哗然。

吴大人莫不是记错了,老夫怎么不记得先帝说过这话。唐景昇兀自镇定,兵部尚书当时也在场,蒋大人,你可曾听过?

吴大人怕是魔怔了。兵部尚书摇摇头。

下官亦在场。礼部尚书不知从哪生出了一股正气,出列驳斥道,先皇确有所言。

就在吴志清礼部尚书与唐景昇兵部尚书对峙之时,朱红色的宫门也缓缓开启。

宓葳蕤挺直脊背,只见喻苏一身轻甲在前,眉目疏淡却藏着冷厉。

终究是赶上了。

两人视线相对后,他合手躬身拜下。

臣恭迎殿下回朝。

轻骑直入宫中,马蹄声打断了试图捉拿吴志清和礼部尚书的御林军,变故陡生,御林军上前便要阻挡,但哪里是精兵暗卫的对手,两三下便被卸去了武.器。

若非国丧期间宫中不易见血,此时北辰宫前恐怕已是尸山血海。

本王奉诏回京,捉拿反贼,肃清朝堂。喻苏手持圣旨,大声道。

随着喻苏喊话,吴志清也拿出怀中之物,遗诏与传国玉玺在此,先帝有意传位与顺王,尔等速速伏法认罪,若有违逆,当场诛杀!

徐锦州趁乱往喻轩那凑了凑,不过多时对方便开始大吼大叫,周围人只当端王惊惧,许清雅顾不得掩藏,命人按住喻轩的同时,朝着周围的侍卫吼道:还不快护驾!

然而本该听命于她的侍卫齐齐向后退了一步,生生将围着喻轩的几人孤立。

喻苏独自一人登上月台,视线从唐景昇脸上划过,随即看向疯癫的喻轩和紧扣着喻轩手臂的许清雅。

先压入牢中,容后再审。面对这几人,喻不欲多言。

尤其是看到唐景昇难以言喻的凄苦表情,便知他多年的盘算终究落空,先帝于治国一道虽然平平,但在把控人心的事情上,到底更胜一筹。

当年先帝不惜以纵容德妃与许妃构陷柔妃的方式,意图削弱唐家势力,稳固皇权。

可惜母妃本就是唐家送入宫中的祭品,目的便是为了迷惑先帝,让先帝误以为能够借力打力,实则对唐家而言,当年之事根本未能伤他们分毫。

不过如今,先帝终于成功将唐家算计了进去。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捏造口谕,与谋逆者沆瀣一气。

即便喻苏不知道柔妃当年的与唐家有关,仅凭这点,喻苏登基后若要服众,也不可能轻判。

登基大典途中更换皇子,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

然而当礼部尚书重新宣读遗诏,喻苏从吴志清手中接过传国玉玺后,这一次,文武百官再无异议,心甘情愿地俯首叩拜。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祥云入境,帝星归位,此乃盛世之兆。

登基大典之后,喻苏将住处定在了明和宫,先帝留下的烂摊子不少,光是关押在狱中的贤王等人就需尽快解决。

宓葳蕤则忙着给朱济善治伤,如此一来,两人竟是只能在朝会上相见。

朱济善在天牢走一遭,受了不少罪,要不是宓葳蕤炼制的那枚回阳丹,还不一定能挺得过来。

宓葳蕤劝他辞官养老,结果伤一好,人立马跑去了太医院。

一切似乎在朝着本该运行的方向发展着,但宓葳蕤却知道,在上一世喻苏会在明年身死,这是他带给喻苏的劫难,唯有他能化解,也本就该由他来化解。

化解的方式并不难,只需他将喻苏经受的亲自经受一遍即可。

这对于九命狐妖来讲算不得什么,但留在宫中到底不便,好在如今有现成的理由。

宓葳蕤寻到喻苏时,喻苏正埋头批阅奏章。

皇上若是日日如此,怕是要累垮。

你来了,我还当你不愿见我。

怎会?宓葳蕤捏着喻苏的手,见人笑起来,才提起话头,关于去皇陵守孝一事,皇上打算何时下旨?

此事不急。其实在宓葳蕤提起这事前,喻苏就有过下诏改制的想法。

早一日出发,还能早些回来。宓葳蕤不着痕迹地劝。

现在宓葳蕤说起,喻苏便将想法告诉了他,你说我下旨将去皇陵守孝一事改为留在宫中如何?

不可。宓葳蕤想都不想就否了,如今你刚刚继位,诸事未定,贸然改制恐引得言官上谏。

喻苏脸色一垮,明知宓葳蕤说得有理,却仍有些郁闷,那你说,何时下旨适宜?

便选在下月初五吧。

国师替新帝守孝,虽是祖制,但这事说白了并非美差。

是以临行前,新帝皆会为其践行。

喻苏站在城楼上,直到看不清宓葳蕤的身影,才在安顺的劝说下回宫。

与宓葳蕤一同离开的,还有秦越和本应迁居太妃住处的陆英,陆英的身份不易宣扬,但等到边关便可换个身份,光明正大地与秦越在一起。

三人于泉州分手。

除了必要的护卫,此行宓葳蕤身边并无药仆跟随,决明被他留在了宫中,有决明与林轲在,他也能安心在此历劫。

皇陵清冷,宓葳蕤却不觉孤苦。

不过三年,自此之后便再无妨碍。

第一年元日后,新帝将年号改为永明。

第二年有臣子奏请新帝选妃充盈后宫,被新帝以四海未平无心女色推拒。

第三年初秋,听闻国师不日将归京,新帝大喜。

三年光阴,一千多个日夜。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即便有夜九代为传信,但思念仍随着时间推移堆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