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发家实录(穿越)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44)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今年新到了耕牛,主簿和县尉去叫里正,粮长们过来开个年会,开春将耕牛发下去,具体事宜会上安排。

是,大人。主簿觉得自己是听错了,居然还有给平民发耕牛的官,这真是闻所未闻。

沈黎看他们一脸震惊的样子,就解释了一番:不是自己的钱,从余下的赋税里挤出来的区区几百贯,牛再不买,开春买不到了。跟吐蕃人合作真好,用他们卖给燕回县的羊毛,做成毯子和毛线衣,高价返回来卖给他们。然后还答应用一些便宜的豆瓣酱和五香豆干,以及棉布和肥料,换取了吐蕃大量优质耕牛。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亏不了。

沈黎不是奸商,但是吐蕃人自己强烈要求这样交易,仿佛迟一点,沈黎就会反悔,急急忙忙就完成交易了。叫沈黎又好笑,又困惑。

其实刚开始宣帝对肥料并不是很感兴趣,毕竟他不是农民,而且他不认为肥料可以改变粮食的产量,所以在秋收前,他不太在乎沈黎做的肥料。可是越来越多的地区用上了沈黎做的肥料,果然秋收产量极高,这就足以说明沈黎没有开玩笑,他真的有能力将粮食增产到这个地步。

各国的使臣听说了这个消息,都纷纷递上求见宣帝的文书,希望宣帝可以大开国门,让他们有更多的商贩购买肥料回国,提高本国的粮食产量。

至于上来就问宣帝要肥料方子的使者,宣帝皮笑肉不笑地叫骠骑军将这些人送出国门,如此不懂事的使臣,在大昭白呆了这么多年了。他闻宣,是那种乐善好施的性格吗?

为了讨好宣帝,他们将本国的好东西都带过来了,一时间,国库被一些奇珍异宝堆满了,宣帝本来就意识到沈黎的厉害之处,现在更能体会到了。

这年冬天的宣帝,龙袍里面穿着来自燕回县的高领黑色毛线衣,戴着来自燕回县的半截手套,正在拟旨,要将京城的一处大宅院和一个大庄园拨给沈黎,作为肥料,以及一些收割玉米的机器的赏赐。

作者有话要说:再铺垫几章,咱们换地图。爱你们,么么哒~(^з^)☆感谢在2020033001:11:03~2020033100:19:5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俞夏未满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寒冰30瓶;前路晴空20瓶;bbbiiiiii、窥暗10瓶;七宝8瓶;羡羡5瓶;琑:逍遥公子2瓶;小月、依依然然、25248495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2章修改部分遣词,可忽略

王宿是汴京的小商人,在汴京城内,他一个月十几贯钱的收入简直上不了台面。汴京城里最富有的商人,一个月少说也能赚成千上万贯,当然,其中灰色收入居高。

他最佩服的人就是沈黎,一个人可以拉动一个地方的收入,做生意不是出于赚钱,而是出于可以让钱生钱。这个钱生钱的理论,也是沈黎推广的,当初听说什么让百姓有收入,将钱花出去,才能更好地赚钱他是惊讶的,甚至觉得这个理论简直是胡言乱语。

可是经过这几年清河县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说法的正确性。

沈黎在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经常提起要让商人承担起社会责任,薅羊毛也要适量,最重要的是回报整个国家。许多人都觉得这话说得太大了,他们只是商人,如何回报大昭?

沈黎给整个大昭的商人和官员都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现在大家都说:做生意要跟沈黎学,坦荡,也有钱赚。

从人性上来说,人本就是从奢入俭难。先前每天能吃粗粮窝窝头或者米糠就能活着就觉得很好的人,被给予了吃大白米饭,和好吃的肉食的机会,而且可以频繁吃到,他们就不会愿意回到只吃窝窝头和米糠的生活。

所以一旦认识到原来跟着沈黎的指挥,就可以过上好日子,那他们一定愿意好好工作,好好赚钱。

那么赚钱赚到了,又能做什么?那就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了。泥瓦房下雨天不能住人,就想要砖瓦房。田产粮食不够吃,那就多置地。想娶妻生子,那就更要好好赚钱。嫌弃麻布磨皮肤,就会想办法穿丝绸。

一旦百姓有钱了,就开始消费。一旦他们开始消费,提供消费项目的商人就可以赚钱。商人们赚了钱,就会想办法赚更多的钱,从而扩大某一产品的生产量,于是产生了许多工作岗位,然后更多的人能因为工作岗位增加赚到钱财,进而进行消费。

这个循环是一个很平常的循环,还很表面。更深层次的,这样的循环可以让税收更加健康,余下的税收可以作为修路、赈灾、补贴特困家庭的资金,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安定。

王宿也先前只觉得赚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后来他尝试着给大家提供一些活计,给合理的报酬,他在众多百姓眼里就变成了非常受欢迎的商贩之一。行商要广结人缘,这年赚了钱,他还给离自己商铺很近的路段修了路,从一些村子到他做生意的城镇的路好走了,他发觉自己的生意也好做多了。

沈黎看到许多行商用一种看祖师爷的表情看自己,实在有些受不了。他开春就收到了楚姓匠人做出来的打谷机,果真能把谷物的外壳干净地剥掉,只有少量粮食被碾碎。

这东西一出来,沈黎就打算扩大生产,将打谷机卖到大昭的各个地方。

王宿这次来燕回,就是专门为了进打谷机做准备的。这东西一出来,就注定会遭到绝大多数商贩的哄抢,事实上,已经有胡商运到长安高价卖出去了。不过王宿也并不打算低价卖掉,第一是因为打谷机其实会买它的人少,它的成本摆在面前,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

打谷机你打算进多少?王宁问与他一起来燕回县的商贩,他也不清楚订多少合适,打谷机生产数量少,而且体积太过庞大,运到长安去,实在不方便,他可能不会进太多。

那商贩笑道:我啊,帮我爹娘买一架,净够了。这东西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我爹娘家里有一架,就能叫村里的人到我家借用。借用的时候,随便给我爹娘舀半升粟米,秋收的时候也能得不少粮食了。爹娘年纪大了,田活干不了,心里空落落的,家里有个打谷机,村人对他们也能多一份客气,愿意跟他们讲讲话。关键他总做卖毛线衣的生意,自然不会跟打谷机有什么太多的牵扯。

王宁家里住在长安城内,他本事比他老子大,把家里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哥是个孝顺人,就是我爹不做田活,咱家要这个没用。那我进两架,在店门口卖着试试,说不定粮店愿意买。

王宁喜欢到燕回县做生意,食宿都能叫他心里舒坦。燕回县的人都憨厚大方,不多计较。相同价钱的饭食,这里的份量几乎是别的地方的两倍。

燕回县卖打谷机的伙计道:小兄弟此言差矣,我们这里的打谷机,那可是人人争着买的!咱们大昭的权贵和地主还少吗?不说地主了,每个村都至少得有两台打谷机呢!咱们燕回县,都有五大镇,一十六村,别的地方村子镇子只会更多。怎么也能卖出不少的。我看进个十台,沿途您就能卖掉了。

王宁一听,觉得有道理。他是怕赔钱,不过既然打谷机行情好,那多进几台,不是什么大事。

打谷机这东西,不是什么消耗品。只要收好了,用个五年十年不成问题。但是有老鼠啃食,那肯定容易坏。

不少工匠花钱请教燕回县的工匠,这打谷机怎么修理,燕回县的人也不吝啬,很快就将修理方式讲清楚了。这些工匠后来归家,挂上可以修理玉米脱粒机,打谷机的牌子,一年靠着修理这些东西,也能赚不少钱。

啧,沈县令可真是厉害,打谷机被燕回的一个楚姓工匠做出来了,他立马上表皇帝,将燕回楚氏上报给皇帝,这打谷机上就刻着工匠楚河出品,这楚河真是走运,他的名字,要流芳百世了。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