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三国说评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31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的确……怎么了?”

“我有一师兄钟元常,曾经在长安时与阿翁通信往来甚密,但常人不觉。”

听着蔡琰轻描淡写地提起钟繇时姚珞下意识看向她的眼睛,随即听到了她似乎早就准备好的说辞:“阿翁在时,常与钟元常谈起隶书,两人俱是在书道上有所成就,琰亦与二位有所手谈,互相在字体上各有进展。如今我有些收获,与钟元常去信前想先给英存看看。”

姚珞惊愕地看着眼前眉眼精致的姑娘,看着她起身找出一块石板对自己递过来时的微笑竟是呼吸都不敢出声,低头接过后看着上面横平竖直的笔画彻底失去了言语。

虽然还有些差别,但是绝对不会有错——

手里石板上所写的字体,是她在现代从小无数次练习过的,楷书。

作者有话要说:汉字一直都在演变,都是从繁琐难懂到简化易认。汉隶到楷体几乎是突飞猛进的改变,之后再一次就是繁体字到简体字

楷书似乎是蔡邕先开始研究的,很多人说是钟繇定下楷书,但在唐朝的《法书要录》里认为他是师从继承了蔡邕书法的蔡琰。因此这里用《法书要录》的说法,钟繇的楷体是被蔡琰传授、并且自己再加以改进。

感谢在2021-07-2607:19:32~2021-07-2704:54:4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草莓泰的甜团子1个;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Maxine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自我放飞30瓶;Esther16瓶;枫清九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七十七章

在后世看来,最先将隶书转变成楷书、并且运用在写作上的人是钟繇。而在唐朝则是有种说法,认为蔡邕得神人授书,传于蔡琰。而蔡琰又将其整理,传于钟繇。而在这之后钟繇传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

虽然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但是姚珞可以肯定的是钟繇确确实实从蔡邕那里学了书法,而蔡琰的字同样学自父亲,甚至于可以说是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偶尔父亲忙于作书,就由我来帮他回信。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的确,除了钟元常以外,我与曹兖州也去过几封,两个人都没认出来。”

蔡琰的表情格外轻描淡写,甚至于那一瞬间让姚珞有了一种不知道应该怎么接下去,只能听着她继续往下讲。

“英存应该知道,这段时间隶其实已经在不断的转变,变得比之前更好写。书之一道向来以个人风格为主,事实上写字的人,其实也并不是很想学那么繁琐难懂的东西。”

所以才会有从甲骨文到金文,金文到大篆小篆,等到始皇帝统一文字,再逐渐有了汉隶。

汉字一直都在简化,简化汉字就是历史潮流,只要有人还在说繁体好,那姚珞绝对有多少次算多少次,把“憂鬱的臺灣烏龜”直接拍人脸上让他睁开眼睛好好看看到底是哪个更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