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李世民的肯定,李恪心头顿时为之一喜,不动声色地拱手道:多谢父皇奖掖,然儿臣还是有很多疏忽没有想到之处,愿听父皇教诲。
丞相们虽然全都默不作声,然也明白吴王之言甚得李世民之心,相比之下,晋王的看法却是有些保守了。
群臣们商议了这么久,李世民早就有了自己的定见,拍案定策道:高句丽悍然出动大军攻伐新罗,大唐作为新罗宗主国,自然不能坐视不顾,朕之意,不妨采取双管齐下之法,派一能言会道之臣前去高句丽出使调停,另一边由兵部集结大军于河北道,若调停不行再行攻伐高句丽,也算尽了先礼后兵之道。
眼见李世民已经打定了主意,丞相们纷纷拱手应命。
李世民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至于是何人可担当使臣一职,不知诸位爱卿心中可有定数?
吴王李恪双目一闪,出列拱手道:儿臣有一人选,倒是可以担此重任。
哦,不知吴王属意何人?
儿臣觉得国子监祭酒余长宁能言会道,加之长袖善舞善于调解各种关系,是出使高句丽的最佳人选,况且他还是高句丽王之帝婿,实在太合适不过了。
此言一出,殿内许多人纷纷点头认同。
房玄龄却是听得心头一凉,拱手道:余大人虽是高句丽驸马,不过高句丽大权全在渊盖苏文的掌握之中,听闻以前余大人为了挑拨突厥汗国与高句丽的关系,曾得罪了渊盖苏文,若是派余大人前去,只怕他会有性命之忧。
李恪反诘道:房大人此言差矣!为国尽忠乃是臣子本分,岂能面对危险便裹足不前?昔日突厥汗国与薛延陀交好,余大人也是在艰难困苦间顺利挑破了两国关系,致使甄云与真珠可汗反目成仇,这次派遣余大人为使,正当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