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清回鼓起勇气,打了电话过去。
电话那头是很嘈杂的声音,那老师像正是在给学生上课,喂,您好,请问是哪位学生的家长?
贺清回清了清嗓子,咳咳,喂,是蒋老师吗?
蒋丽嘉听见是个小伙子声音先沉默了一秒,然后问:呃你是学生?
对,老师好,我是那个,冯睿的同学。
也是明天要来试听课的?
嗯对。
四中的吗?
对。
哦好的,那老师先了解一下啊,平时大概在学校里年级能排到多少名呢?我们这边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和学校里的有很大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所以老师要先了解一下你的情况。
贺清回萎了。
他想立马挂掉电话。
冯睿跟他说有很多博英的人在那儿,还带出高考状元,那这老师的意思不就是怕他水平太低带不了吗?
还要继续吗?
贺清回动摇了,拿着电话干瞪眼。
这么一来蒋丽嘉大概有点数了,想了想还是主动开口说:这样吧,同学,你先把名字电话报给我,我这边给你登个记,明天你来试听看看情况。
贺清回犹豫再三,把名字电话报给了她。
试听一下又不会怎样。
南河路和淞芜街这边隔了很远的距离,贺清回坐了好几站的车才到。
到的时候几乎是踩点。
一打开门,不大的教室里坐了近百号人,很多人没有桌子只能拿个垫板夹着试卷放在腿上写,人多的直接排到门口。
这也太夸张了点。
里面一堆人刷刷抬起头朝贺清回这边看。
大部分都是先被他的颜值吸引得多看两秒,再把头低下去写题。
有个别几个人边写题边在底下嘀咕。
靠,这男生好帅啊,不是我们学校的吧?我好像没见过。
我怎么觉得他有点眼熟
我想起来了!前两天d站上面很火的一个视频,就是单云澈在运动会上抱的那个男生!!表白墙都转疯了,好像叫贺什么
单云澈抱的那个??
有很多的陌生面孔。
蒋丽嘉一边在黑板上写题目,一边望了眼贺清回,是贺清回同学吧?赶紧找个位置坐下来吧。
冯睿见状赶紧把角落里多余的小凳子拖到自己旁边,示意他坐下。
贺清回本来身高腿长的,坐着这小板凳十分憋屈。
回哥,我不是让你早点来吗?你看都几点了,咱只能这么挤着了。
鬼知道人就多成这样?淞芜离这儿多远你还没点数?况且我总要先摸摸路吧。
贺清回朝身后的人看了看又转回头:这,都是博英的?
对,大部分都是,四中的我认识的就几个在这。看到没有,大神来之前次次拿第一的那个人,一班的唐彬,也在这上好久的课了。
这么一说贺清回越来越后悔,靠,那我们俩到底来这儿瞎凑什么热闹?赶紧走了走了。
别别别回哥,好歹见识见识这些高档题啊,不能白来。
贺清回抬头看了看黑板上的五道题。
确实好像长得跟平时练习的不太一样。
都是题目很短却比较难破解隐含条件的那种。
冯睿这么长时间就抄了第一题,咬着笔半天写不出一个公式来。
蒋丽嘉看了眼手表,道: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先来看第一题,有没有人有思路?
底下竟然是鸦雀无声。
不至于吧?
不都是博英的大佬吗?
贺清回一看没人讲话,也没敢吱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呦,这题把你们这些小聪明蛋难倒了?蒋丽嘉笑了笑,好啦,这题确实有点为难你们,方法比较难想。毕竟咱是拔高嘛。最后问一遍,有没有同学有什么想法?
贺清回实在忍不住弱弱地举起了手,立马惹来一群人的注意。
蒋丽嘉表示惊讶又开心,你说说看。这样,你就坐着说吧,你太高了后面同学看不见。
这道题应该大概可能有四种解法。
第32章守夜
四种解法?
嗯应该是这样。
那你上来写写看?
蒋丽嘉把白板笔递给他。
这道题看起来虽然陌生,但是把本质剖开,跟单云澈教他的那道中档题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多了一步挖掘很难发现的隐含条件而已。
毕竟头一百号外人看着,贺清回尽量让自己的字显得不那么难看飘逸。
他在一旁的空白处打了个田字格,每个方框内简单抽离出该解法的核心要素和公式。
冯睿坐在那儿都看傻了。
这是他认识的贺清回?
这明明都是人写的东西为什么他一个字也看不懂??
别说冯睿了,就其他人也是目瞪口呆。
蒋丽嘉看到前三种解法的时候还意味深长地笑着,看到最后一种解法直接傻眼。
这明明是她今天要为同学们隆重介绍的绝妙解法。
老师?老师?笔还给您。
呃嗷,好的,谢谢你。蒋丽嘉愣愣地接过笔。
身旁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最后一种这么想的?
不知道,我也没见过。
最后一种步骤好简单啊,用的到底什么公式?
我靠,我想起来上次大考压轴题了,那题应该也能用这个吧?如果用这个就能节省好多时间了。
这个贺清回真的不是博英的?
我很确定不是。
为啥?
看这颜值就不像。
夺笋呐。
嘿,你这话让阿澈颜面何存啊?
少望自己脸上贴金了,人家早就不是博英的人了好吗。
冯睿听着周围嘈杂的学术探讨声,瞬间觉得自己是鸡立鹤群。
他们是怎么做到看到一个公式就进行类似题型的头脑风暴的??
恐怖如斯。
终于看清楚了,他确实不适合这里,完全是自取其辱。
蒋丽嘉:那个同学,我想先问一下你,你之前有参加过数学竞赛吗?
我没有。
那你自学数竞辅导书的?
也没有。
不好意思,连作业都不怎么写的。
蒋丽嘉:
贺清回心想,我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但我似乎有一个精通数学竞赛各种高深难题的同桌。
蒋丽嘉本来还以为他会跟不上,结果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一节课跟进下来,他发现这孩子的悟性很高,抛出一种新题型很快就能举一反三,将这一类题都很快破解掌握出答案。
可以说,在座的学生虽然都很优秀,但她能看出很少有这种悟性的。
作为多年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她甚至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样的学生不在博英而在浦城四中。
一节课上下来,贺清回也完全打消了之前的顾虑。不仅能够很好地跟上她的节奏,甚至可以说很适应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