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离三年后,帝师后悔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和离三年后,帝师后悔了——腿毛少女(32)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答案要么是爱,要么是不爱。

不能逃避,不能似是而非,楚景容逼着自己去面对,去看清。

最后得出的答案,让他无地自容。

他爱萧云衍!

爱他矢志不渝的深情,爱他不求回报的付出,爱他无微不至的呵护,爱他的隐忍克制,也爱他的情不自禁。

原来,身为一个老师对徒弟再纵容,再溺爱,都不会任由其牵手拥吻,同榻而眠。

他对萧云衍的感情,早在不知不觉间变了质。

回头想想,自己的一颗心何时沦陷怎会毫无察觉?或许正是因为察觉到了,才要逃避,才不愿接受。

他害怕了,害怕世俗的眼光,害怕流言蜚语,所以竖起浑身的尖刺,扎向最爱他的人。

如今大错铸成,将人伤的千疮百孔,一颗真心践踏的再也拼凑不完整。

想起萧云衍送来和离书后的那一句:从今往后,归安将如你所愿。

如他哪一愿呢?再无瓜葛,再不相见吗?

楚景容心一抽一抽的疼,他知道,萧云衍向来说到做到。

所以更明白,萧云衍放手了,不爱了,再也不会原谅他,才会在抽身离去的时候那样毅然决然。

弄清楚自己的真心后,楚景容备受煎熬,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

任凭青梧准备的饭菜多精心,多丰盛,楚景容吃几口就放下筷子,他不是有意让青梧忧心,只是真的吃不下。

在萧云衍之后,他也尝到了为情所困的苦。

为此,青梧经常背对着自家公子抹眼泪,楚景容非要折腾自己,他又说不上话,只能干着急。

萧云衍远在边关,生死未卜,每当塞外传来消息,第一时间会送往萧逸蘅所在的御书房,第二便是暗地里送进王府。

楚景容私底下嘱咐过尚书阁,但凡是边关的战报,不论大事小事,都要经他的手。

各位尚书大人自是听命行事,这一切虽没有瞒着萧逸蘅,却也没有特地告知。

楚景容不知道萧逸蘅是否已经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也没脸问。

他之前是有恩于箫家,现在是有愧于箫家。出世辅佐皇子是为了偿还师父的恩情,可将萧云衍伤的遍体鳞伤,却不知道该用什么补偿?

在萧云衍出征后没多久,楚馨儿跟萧启峯就赶回皇宫,应该是收到了萧逸蘅的亲笔书信。

当天,皇宫内动荡了一整日。

当今圣上萧逸蘅被太上皇罚去太庙面壁思过,据说还受了一记打龙鞭,但皇宫内将这件事瞒的滴水不漏,没有更多的消息传出来,也就不知是真是假。

没人召见楚景容,萧启峯没有,连楚馨儿都没有,他们像是不约而同的遵守着萧云衍再无瓜葛的承诺,对楚景容敬而远之。

这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

是被爱流放的滋味,剔骨剜心

入夜,楚景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半梦半醒间,耳边像是回响起了那句景容,我在,不冷了。

楚景容猛地惊醒,这才发现自己整个人已被冷汗浸湿。

门外似有不寻常的动静,楚景容从榻上起身,披上外袍,走出门去。

却见皇城的街道上灯火通明,有御林军手执火把,在大街小巷穿梭。

楚景容皱起眉头,心下有了不妙的预感。

恰巧这个时候,尚书阁派来的人匆匆忙忙的跑来禀告,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惊慌。

禀告帝师,大事不好了,送往战场的粮草,在半路上被夏军偷袭,一把火烧光了。

楚景容瞳孔一缩,眸光骤然变的狠厉。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士在外征战,粮草供给不足可是大忌。

帝师,送往战场的粮草,被被

尚书阁这次派来送信的人不怎么机灵,居然听话的想要重复一遍,被楚景容一声怒喝吓得匍匐在地上瑟瑟发抖,不敢再吱声。

一群废物,这么重要的事也敢出差池?

那传话之人被吓破了胆,一个劲的磕头,却迟迟没听到有其他动静,等他鼓起勇气抬头去看,原地哪里还有帝师的身影?

楚景容轻功了得,不消一盏茶的功夫就冲进尚书阁。

人轻飘飘的从屋檐上落下来,皇宫的御林军没一个有所察觉的,只有地面未消融的白雪上,留下了一个轻浅的脚印。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萧逸蘅自然也在,负责粮草运输的官员呼啦啦的跪了一起,声称自己罪该万死,求圣上饶他们一命。

把萧逸蘅气的火冒三丈,一时间却无计可施,杀了他们倒容易,被毁掉的粮草让他如何在短时间内集齐?

楚景容掀开卷帘走了进来,他周身裹挟着寒意,表面上不动声色,理智却早已经被怒火燃烧殆尽。

不顾萧逸蘅还在场,楚景容上前,一人一脚,踢得那几个怕死的庸官半天爬不起来,剩下几个没求饶的也大气不敢喘。

粮草看护不利,死罪难逃,还敢求饶?来人,打入死牢,明日午后问斩。

虽然不是圣上的旨意,但是帝师令,无人敢不从。

萧逸蘅沉默的看着楚景容,就算因为萧云衍,心底下对楚景容压多有怨怼,眼下也不能吭声。

这件事,连他都束手无策,除了楚景容,没人摆得平。

落座在一旁的硬榻上,楚景容闭上眼睛,食指拇指捏紧眉心,沉思半晌。

片刻后,他突然睁开眼睛,将目光锁定在尚书阁安静如鸡的众位大臣身上,楚景容薄唇轻启,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发号施令,安抚人心。

作者有话要说:

楚娇娇:二郎不能出事,不然杀光你们(凶残jpg)

第50章

户部尚书何在?

老臣在。一头发花白的老翁上前一步,哑声回应。

他掌管户部多年,眼见就要告老还乡,没想到会在临近年根的节骨眼上,遇到这种事。

发行银票,同时派人,用新发行的银票跟大周国交好的边陲小国交易,同时用丝绸,布帛以物易物,尽可能多地采购粮草。

再派人向皇商兜售债务,回收真金白银,去民间大小商铺,购买米面粗粮,三日后将购置到的所有粮草,送到玄武门外,不得有误。

老臣这就去办。说完,户部尚书匆忙转身,步履蹒跚的出了尚书阁。

刑部尚书。

臣在。刑部尚书段临,年近不惑,眉宇间夹杂着一抹狠辣之色。

让手下在各大商铺附近巡逻,发现有不法商人趁这个时机哄抬粮价,直接打入诏狱,大刑伺候,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臣立马去办。

工部尚书。

臣在。工部尚书魏子晨,年少有为,尤其对地质物貌颇有研究,著有《河渠水经》,被破格提拔到工部,可堪大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