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你跟我说,你在书上看到,一个镜头讲足一个故事,这是摄影的魅力。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侧脸特别好看,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喜欢你的。”周怀若有些骄傲地微仰起脸看他。
庄鹤鸣眼底漾着笑意,一副早已了然的模样,勾唇答道:“我早知道你是垂涎我的美色。”
“我现在也是啊。”她答得理直气壮,“总之,那之后我特意想去找你说的那本书来看,在找的过程中才开始接触一些摄影的基础知识,渐渐地觉得,原来摄影也挺有趣的。妈妈给我买这部相机的时候,我真的特别高兴,以为她同意我学摄影了,因此更加努力地去学理论、练拍,高三申请大学的时候也是奔着耶鲁的摄影系去的。结果一直到录取通知发下来,我才发现留学中介那边根本没有帮我递交摄影系的申请,而是按照我妈妈的意思,给我申请了经济学系。”
那天她气冲冲地跑到妈妈的办公室找她理论,得到的答复是:“这三年来我在你身上投入了这么多成本,让你练外语、提绩点、准备额外的加分材料,才终于把你的简历写得漂漂亮亮。这么好的资质去申请一个摄影系,回报率是不是太低了呢?”
那一刹那她才醍醐灌顶,原来她在周沅那里,一直是一个投资项目。
周沅把“周怀若”这个身份视作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有限合伙人,而周怀若本人却更像一个拿着有限合伙人的资金对项目进行具体投资行为、最后和周沅进行分成的普通合伙人。在周沅眼里,周怀若不是她无条件宠爱的孩子,更像是体现她优越基因和教育能力的工具。只要“周怀若”具备了申请名校的条件,周沅就会毫不犹豫地不顾她本人的意愿,让“周怀若”这个项目走向一个更高回报的方向。
这一切,都是以让她周沅营利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让周怀若成为更好的人。
那天周沅对她说:“你的路很简单。要么你就去美国无忧无虑地玩上几年,拿个耶鲁大学的学士学位回来,准备接手我的生意;要么你就留在国内参加高考,考上哪儿去哪儿,过几年自己养活自己的日子,再看看要不要回来求我原谅你。”
说没被唬住是假的,但那时的周怀若并不是害怕后面那条路会很艰辛,而是害怕那条路通往的未来恰恰与她心中那颗星星的去向相反,害怕她就此被淹没在人山人海当中,再也无法追逐到那颗行进速度本就飞快的火流星,再也无法与他并肩而立。
“你喜欢摄影我不反对,你去了国外还想继续玩相机,我也可以由你去。但你必须明白,爱好和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从小到大你不必取舍,只是因为你是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你出生在周家,锦衣玉食地长大,那么成为周家所需要的人,就是你所能产出的最高回报率。”
这是妈妈在她妥协前说的最后一段话,入情入理,无懈可击。如果说走进办公室前她还在为自己是个投资项目而愤怒,那么那天她走出办公室时,已经亲手在项目计划书上签了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