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零之漂亮女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舟舟沐免费阅读-笔趣阁(27)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田馨的饭馆猪肉的需求量并不大,每天用不了太多,田馨观察过,现在人们日子过得苦,下饭馆吃得上猪肉的还在少数。

田馨想起上次苏蔚冬带自己去国营饭店吃红烧肉,心说换谁看见,都得说他俩败家不会过日子。

和食品站对接,得老郑出面才行,老郑给田馨写了一封信:镇食品站的冯站长认得我的笔迹,你把这封信拿给他,他就都清楚了。

供应方面之前田馨最发愁的是猪肉,猪肉相对紧缺一些,城里住房条件窄,没人养猪,到了农村,院子宽敞倒是有地方养,一来是小猪仔不好寻,二来家里还得有粮食喂猪,猪崽子不用吃的太好,吃糠就行,但架不住养猪有风险,一场猪瘟下来,大半年白干,一分钱不赚还得赔钱。

政策宽松,农村养鸡养猪随便,头数也不限制,只要家里养得起。

养猪虽然难,但总有想多赚钱的人,在家里养头小猪,到年底养肥了往食品站一拉,能换不少钱回来。

猪肉的问题解决了,鸡肉方面田馨不发愁。

鸡鸭不像猪那么难养,城里谁家有平房的,还不养几只鸡?不为别的,每天能摸出几个鸡蛋来补身子也好。

像赵桂芬,家里院子虽不大,也留出来鸡窝的地儿,养了几只鸡下蛋吃肉。

田馨想,去城里的人家寻寻,只要价格合适,肯定能买到鸡鸭。

饭馆里的菜单上,都是些当季菜,倒是有些地方有大棚技术,可以种植反季的蔬菜,可这样的菜成本太高,不是田馨一个小饭馆能用得起的。

田馨研究过田爷爷的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蔬菜,都是常见的家常蔬菜。

饭馆得备货,蔬菜容易坏,绿叶菜卖得少,大部分需要的食材无非是土豆、茄子、白菜这种的常见货,尤其是冬天,饭馆菜单种类会缩减一些。

田馨在心里暗自摇头,省事,但没新意。

农村人都有自留地,自留地里会种粮食或者蔬菜,田馨想,暂时先按田爷爷的进货渠道来,后来她有更好的法子再说。

盐巴、醋、酱油这种调味料都是计划供应的商品,要用相应的票据才能购买,不过私人饭馆是经营的商户,有正规的开店凭证,可以拿营业执照去食品站或者供销社买调料,不要票,只是价格会比有票据的稍微贵一些,主要是花钱能买到心里就踏实。

虽然有郑伯伯的信,但田馨不放心,还是拉着林原去了趟镇食品站。

幸亏有自行车骑,这段路骑车不觉得远。

食品站的冯站长看了信很热情,招呼田馨和林原进来:我们这边也传遍了,说省城开了两家私营饭馆,这可了不得,之前可从没有过,大家都吃国营饭店,谁见过个人私营的饭馆呀,现在政策宽松,能给市场经济做点贡献,顺应号召,是我们食品站应该做的!

田馨和林原对视一眼,不愧是站长,说话就是好听。

冯站长沉默片刻,又道:你和老田熟,自然知道猪肉和其他物品的价格,咱们还按照以前价格走,行吧?

田馨点头:那感情好,麻烦冯站长了。

食品站是农资收购站下面的,除了猪肉还收购其他农产品,种类也丰富。

黄昏时分,下班的职工急匆匆来到食品站的窗口,今天有猪肉售卖。

外面闹哄哄的,田馨望着排队的人群,人间的烟火气,就这样藏在市井的忙碌里,显得格外质朴动人。

田馨长舒口气,供应这方面解决了,她才算彻底放了心。

田爷爷一走,以后饭馆所有杂事,都得她和林原来操持。

为了忙活饭馆的事宜,田馨从学校请了一天假,班主任章老师追着问原因,田馨只说家里有事。

章老师又劝了不少,让田馨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这批插班生里,章老师最看好田馨,她没上过高中,但听说下乡也没扔下课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这样的好学生,正是社会需要的!

田馨底子弱一些,经过这些天的学习,逐渐跟了上来,章老师也欣慰。

田馨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是有机会考上本科的,努力苦读,拼搏才有机会,章老师毕竟年长一些,他怕田馨年纪浅,不懂这个道理。

田馨怎么不知道?可学习要忙,生意也要顾,现在形势大好,她实在是舍不得赚钱的机会。

政策是逐渐宽松的,改革开放了,人们认知的提高,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现在是尝试阶段。

田馨通过书,知道后世一些变化,自然比别人更通透些,只有利用好这个时间差,田馨才能站稳脚跟,赚到钱。

高考啊高考,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34.第三十四章冬季菜单

田馨把饭馆盘过来,首先要去商管所重新领营业执照,以前饭馆的归属人是田爷爷,现在饭馆到了田馨手里,执照必须得换。

田馨往商管所跑了好多趟,见是她来,办事的女同志笑盈盈:田馨同志,营业执照变更需要三天,三天后你来取。

商管所的女同志叫韩凤贞,是郑小梅的小学同学,省城说小也小,兜兜转转,通过郑小梅还能搭上关系。

手里握着营业执照,田馨饭馆的经营就有了保障。

午饭时间,韩凤贞和商管所的同志一起来迎客饭馆吃饭。

最近小梅总说迎客饭馆的蘑菇面好吃,我们也来尝尝。

商管所的同志帮了田馨很多忙,田馨说面条不收费,韩凤贞死活不同意:田馨同志,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吃面应当给钱,你们开店不容易!

在后厨,田馨让黄翠翠往面上多放点蘑菇。

黄翠翠的蘑菇面已经有苗爷爷八分的手艺,还差了点火候,不过一般食客也吃不出区别。

饭馆的店面不大,人一多显得拥挤,大长条凳不好挪动又碍事,田馨琢磨着,最好弄点小木凳来。

韩凤贞尝尝蘑菇面,不住地点头:好吃,比家里的热汤面好吃太多,这是啥蘑菇,真鲜啊。

田馨笑笑:就是普通的山蘑,从乡下摘来的,在油里滚几下,能把香味激出来。

蘑菇面价格便宜,不需要粮票,私人饭馆态度好,人家老板笑眯眯又和善,比去国营饭店强多了。

韩凤贞感慨:我们商管所每天迎来送往不少人,回城知青里自己创业单干的,田馨你还是第一个。

田馨无奈苦笑:我这也是没办法,回城知青太多,一时半会儿知青办也安排不完,还是你们的工作好,铁饭碗又体面。

韩凤贞:只要靠自己的勤劳赚钱,都光荣!

韩凤贞和商管所的同志来得晚,店里只有一排长凳,挡着过道,坐着很不舒服,等人散了些,田馨给她们调换了位置。

百货商店有卖桌椅板凳的,款式也好看,很有设计感,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票,价格还贵。

田馨望而却步,她一个开店的,饭馆里的椅凳不需要太昂贵,只要实用就行。

朱大爷那边也不用指望,收废品收到的椅凳量少,也不配套,只适合自己家里留着用。

田馨想来想去,想要买凳子,还得找木匠一铆一锤的做出来。

木材一般木匠都能想办法,田馨花钱就成。

胡同尽头的张家男人就是一位木匠,祖孙三代做木工活,以前是在家具厂上班的,现在也接左邻右舍的活,这家孩子结婚打个衣柜,那家要一张双人床,都来找他。

现在最时兴一种五斗柜,田馨在娘家见过,是沈红缨去年添置的,纯实木材质,沈红缨捏着二十五块钱和柜子票,排了半宿队才买到。

张木匠听到田馨的要求,痛快的应下来:就是几个普通的凳子,按照你的要求,一星期我就能做完!

一星期非常快了,赶上百货商店缺货从外地调,一星期都运不过来。

在张家的院子,田馨一眼相中角落里的沙发。

沙发是最近两年时兴起来的,跟电影里那种真皮的没法比,就是沙发上有弹簧,坐到上面有弹性,扶手是木头的,张木匠把扶手修的很平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