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配她以身许祖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女配只想以身许祖国txt-by京墨(340)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当然,宋幼湘不是挑剔这个,她只是由此感叹,器械厂的境况差到了一定程度而已。

饭局上,宋幼湘把厂里的领导认识了个遍,初次见面,大家态度都相当热情。

对宋幼湘的到来,都表示欢迎。

郑市器械厂是一家生产医疗器械的大型国营工厂,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建国前就有一定的规模,一直发展至今。

从以前鼎盛时期,并入好几个厂,到现在举步维艰。

饭局上,宋幼湘没多问厂里现在的情况,她需要自己去了解。

厂里众领导也没有多提及。

大家和和气气吃了一顿饭后各自便散了。

这几年宋幼湘东奔西跑惯了,也没有认床的毛病,回到住处简单收拾后,便安然入睡。

但厂里其他领导,则都有些睡不着。

头一回打交道,他们热情,宋幼湘平静内敛,大家和乐融融,但谁也没摸到对方的脉。

得亏头天晚上睡了个好觉,第二天宋幼湘才下楼,就被蹲守的谭厂长抓了壮丁。

两人等了半个小时公共汽车,去上级单位要钱。

在市财政局办公楼的走廊里,宋幼湘看着房门紧闭的主任办公室,又看了看手表。

从早上六点到地方,到现在十二点,他们已经整整坐了一个上午。

宋幼湘不是刚进职场的小白,以前也没少往上级单位跑,要钱更是经验丰富。

她非常清楚现在是什么情况。

器械厂陷入停摆,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钱,没有钱就买不来原材料,工人的工资发不出

但现在,主管主任明显是避而不见。

宋幼湘不认为她们多坐一会儿,主任就会想见她们,厂长,要不我们先回去?

宋幼湘看到办公室的同志们端着饭盒去吃饭,又端着饭盆回来,路过总是多看他们几眼,情绪渐渐有些暴躁起来。

不是因为对方看过来的目光,是因为没有吃东西而暴躁。

谭厂长不为所动,目光执着地盯着办公室。

宋幼湘无奈,实在不行,我们先去食堂吃了饭再过来等?

出乎宋幼湘意料的是,谭厂长看了她一眼,从包里摸出两个大馒头。

对比了一下,把看着大些的那个,递了一个给宋幼湘。

厂里财政困难,昨天还是老梁他们几个凑钱办的席,今天你就跟我先将就一下。谭厂长道,把馒头往宋幼湘递了递。

宋幼湘默默地接过馒头。

行吧,至少有东西填肚子了。

好在谭厂长没有一意孤行等到天黑,等秘书来告知,主任今天不会确定不会回来后,谭厂长才落寞地起身。

厂长,要不您跟我说说厂里的基本情况吧。下午三点多,回程的公共汽车上没有几个乘客。

宋幼湘终于主动开口询问。

谭厂长看了宋幼湘一眼,厂里的事瞒也是瞒不住的,他长叹了一口气,厂里现在是内外交患,难以为继啊。

以前统购统销的时候,厂里什么都不必想,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就行。

可自从开始国家改革,订单量被大幅削减之后,厂里就逐步陷入了困境。

好在去年政府大力鼓励引进生产线,支持和外企港商搞合作,厂里也积极争取,引进了生产线,并签订了新项目的合作合同。

问题最早出在生产线上。

为了引进这条生产线,厂里不光把底子搭上,还管银行贷了许多款。

结果这条大费周章引进的生产线,根本就是一堆废铁。

不知道是翻译不到位,还是他们被骗了,所谓最先进的生产线,不过是国外淘汰下来的罢了。

如果只是旧还好,引进后国外工厂拒绝提供关键技术,导致生产线在库房里摆放了近十个月之久。

后来实在没办法,耗费大量资金引进的机器不能放在那里落灰,厂里集结技术人员进行研究。

但尝试生产出来的器件根本就达不到出厂标准,后来更是因为操作不当,生产线出现损坏。

因为没有专业的修理人员,生产线根本无法投入生产。

当时负责引进的负责人是谁?宋幼湘眉头皱起来。

这个时期国内引进的生产线,确实大多是港城或从国外淘汰下来的生产线。

但引进管理严格,要经过重重审批,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谭厂长摇头叹了口气,无奈道,现在追究谁的责任,已经来不及了。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还有挽救的余地,厂里照旧生产之前的产品,慢慢完成手上的订单,不至于走到如今贷款还不上,员工工资发不出的地步。

厂里还有一个盼头,就是那份新项目的合作合同。

结果今年政策收紧,许多大厂的重要合作都停了,何况他们这样的小单位,合作取消。

再加上去年年底订单量再一次递减,直到今年三月份,完成最后一笔订单后,厂里就再也没有新的订单。

不是没想到学习外头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销售科。谭厂长嘴角苦涩,而是成立了也没有什么效果。

现在厂里更是连路费都拿不出来。

宋幼湘没有深问原因,有些问题这会三言两语也说不清,得找专门负责各项工作的负责人了解。

回到厂里,宋幼湘才有功夫到她的办公室,见到分配到她手底下的两个小兵。

秘书廖文英,司机刘小华。

秘书还能做些实际工作,至于司机么,现在就是个摆设,厂里有公车,但没有钱给汽车加油,车都用不了。

今天宋幼湘跟谭厂长去市里办事,都是走了一段路,等了半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才能出行。

这都叫什么事啊!

第七百六十章扑了个空

廖文英在调来做秘书之前,一直在厂办工作,谭厂长说现在追责没有用,但宋幼湘总要搞清楚来龙去脉才行。

生产线的引进,是前年底调过来的总支书记主持的。廖文英不敢隐瞒,但去年曾书记就已经申请了调动。

人早就离开器械厂了。

这就是国营厂旧的管理模式的弊病之一,谁也不担责,有问题基本都是国家背锅。

生产线摆在仓库里,已经是这样了,能怎么办?

凉拌。

没人觉得自己有问题,要引进生产线,已经引进了,是国外搞技术封锁,跟他们无关,要怪就要怪不讲信用的外国人。

问题怎么解决?

没人解决。

要是能有人出面,生产线也不会摆在仓库里十个月之久。

谁也不管,互相推诿,原先的负责人更是申请调动,干脆一走了之。

出问题之时就没能责任到人,现在确实是有些来不及。

当时负责引进工作的工程师是谁,还在厂里吗?宋幼湘继续问。

廖秘书点头,宋幼湘就让她去把人给找过来,她要问情况。

等廖秘书走了,一直坐在一边的刘小华才开口,宋厂长,您看给我安排干点什么?

本来刘小华想着今天来点个卯就行,没想到宋幼湘竟然没有发话让他走,这头一回见面,他也不好意思直接甩手走人不是。

他说这话也就是客气客气,没料到宋幼湘是一点不客气,直接带她到档案室搬资料。

资料不多,搬完了也没让他休息,又打发他去后勤领两个资料柜,让打扫干净再送到办公室去。

刘小华,

就多余张那一嘴,给自己添了多少麻烦。

宋幼湘看资料的时候,廖秘书带着工程师来了,工程师姓马,是个五十多岁的同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