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配她以身许祖国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女配只想以身许祖国txt-by京墨(435)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既便老师先走一步,也永远是师母的精神支撑和陪伴。

这种陪伴,不是其他人能够代替的。

当然,这样的支撑和陪伴不是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婚姻是人生大事,不管是一次还是多次,都应该慎重选择。

宁缺,勿滥。

魏林川和魏棠听了安宁的话,兄妹两个对视一眼,没有出声。

等晚上回到家里,两人才找魏母谈了这件事。

宋幼湘以后住在家里的时间本来就不是太多,他们希望宋幼湘可以多陪陪师母。

这话魏母提最合适,但他们怕魏母有想法,提前来做工作。

你们妈不是古板老太太,我会跟她说说这事的。魏母看着两个孩子,心里说不出来的欣慰。

她当然希望宋幼湘能住在自己家,但比起傅老师,他们一家人往后的时间还长着呢,让宋幼湘多陪陪傅老师祖孙,完全合乎情理。

魏母高兴的是,孩子有话直说,认真同她商量的态度,也欣慰两个孩子体贴人。

隔天早上,宋幼湘听到魏母说这事,就猜到是魏林川兄妹在中间做了什么。

没别的,就是心里十分熨帖。

所以说嘛,魏闻东最大的加分项,就是有魏林川和魏棠。

这事他们定下来,但没有同师母讲,怕师母不同意,都是互相为对方着想的人,师母肯定是站在宋幼湘的角度,替魏闻东考虑。

疼闺女的娘家人都这样。

快迟到了,还不出门?今天不是还有很重要的会要开?宋幼湘就耽误了一小会,师母就来紧她的弦了。

专门办公室的第一次会议,确实很重要。

宋幼湘的做事风格大家都有耳闻,到了会议时间点,无一人缺席,齐齐整整地坐在了会议室。

两个组分别把资料进行了筛选和统计,能马上审批的材料不多,待观察的一部分,大半需要修改申请。

这个工作效率,在机关内可以说是独一份。

但宋幼湘并没有翻开那些可以签字审批的文件,而是问他们,看过这么多申请和资料后,大家心里有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和总结。

除方卓然外的八人互相对视。

大家都敏感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一次出头的机会。

确实有些自己的想法。最先出声的是韩复生,他目光自信地看向宋幼湘。

宋幼湘微微颔首,你说。

在韩复生看看而谈的时候,以蒋不凡为代表的几个积极分子都有些懊恼,一瞬间的迟疑,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

但后悔无用,大家认真听着韩复生的汇报,摘取要点在工作本上记录好。

韩复生说完后,陆续又有两人发言。

不过因为看的资料大同小异,给总结的他们都总结完毕,剩下的同志也没有再无谓地去争表现机会。

这种时候多做多错。

没有新的观点,重复说之前提过的重点,不过是叫宋幼湘质疑他们的工作能力。

既然大家都觉得工作繁琐,资料重复且不规范,那不如我们根据情况,重新制定规则,规范要求。宋幼湘等大家说完才开口。

重新制定规则?

突然心脏一紧,有些热血上头怎么办!

对外和对内不同的标准和计划,辛苦各位回去总结,明天下午三点,会议讨论。宋幼湘站起身来。

会议结束。

宋幼湘先一步离开会议室,剩下的人你看我,我看你,尤其两个组之间,突然就有了较劲的味道。

比嘛,谁的更完善,谁的更能直指要点,都是可以比的部分。

不用选用小组负责人,几个在坐在一起,那个领头的人自然就冒了出来。

心里不服气也可以,提出的可行建议足够多,说话自然更有份量。

宋幼湘没有画选组长的大饼,但不知不觉间,大家已经竞争追逐起来。

可以啊,韩哥!不过下一次,我一定快你一步。杨栾平是对内组的同事。

韩复生笑起来,那你得加油,我不会让你,还有你们。

说完,办公室众人脸上都带了些轻松的笑意,确实,他们谁也不会让谁。

专门办公室正式办公一周,还没有一份申请通过审批,已经有不少人开始着急,并质疑专门办公室成立的意义,以及能力。

耽误一天,就是耽误一天的引进进度,造成的损失数以万计,这谁来负责?有企业负责人等不及,找上门来。

宋幼湘负责接待了对方,听完对方的一通抱怨后,还没来得及说话。

我跟你说不明白,你找你们部门的负责人过来,这都叫什么事!负责人一脸的烦躁。

方卓然暗暗替对方捏了一把冷汗。

没成想宋幼湘一点没有动怒,我就是负责人,我不光要对你们企业负责,还要对国家流出的每一笔资金负责。

第九百九十五章周末加班

负责人表情只僵了几秒,很快便换了副表情,脸上的烦燥一扫而空。

您就是宋主任?实在是不好意思,怪我有眼不识泰山。负责人热情地换上笑脸。

习惯性地摸向口袋的同时,吸了吸鼻子,发现没闻见烟味,又悻悻地放下。

宋主任,我真不是来找你们闹的,我就是着急。负责人开始摆出无奈为难的表情,拉开要诉苦的架式。

宋幼湘摆了摆手,小方,去把申请资料拿过来,您是?

华东第一纺织厂。负责人忙报上名号,心里冒出一点喜意来,目光灼灼地看着方卓然。

资料很快拿过来,灼灼的目光又盯向宋幼湘。

宋幼湘看资料的时候,负责人提了口气,认真地在旁边讲解。

现在工厂的化纤产量是十万吨,引进这套维尼龙设备后,有望达到二十万吨。

这起码能解决咱们国家一半人口的穿衣问题!

宋主任,咱们的引进跟其他单位不一样,引进设备的国外企业,原本就是有过合作的。

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咱们国家引进的第一条生产维尼龙化纤设备,就是这家企业。

负责人认为,唯一会被卡住的点,可能是资金问题。

这套设备引进,需要近七亿元,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

说完,宋幼湘也差不多看完,但宋幼湘的表情,却不是负责人期待的明朗。

看完资料我有个问题,天然气的问题,不知道你们单位要怎么解决。宋幼湘看向负责人。

这个问题是负责人完全没有想到的,天然气能有什么问题?

宋幼湘见他不明白,从审批资料中抽出设备说明递过去,让他自己仔细看看。

负责人看完,有些茫然地看向宋幼湘。

他小心地开口,宋主任,不知道到底有什么问题。

生产线没有问题,估价也合理,但是实际情况却根本不允许引进。宋幼湘看向对方。

设备说明里对天然气供应的要求,纺织厂达不到,哪怕把你们市所有的天然气转移过去,也不够维持一半的设备开工,现在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吗?

不能开工的设备,就是一堆废铁。

连运转都运转不起来,引进耗费的巨资,就完全是丢水里了。

负责人一愣,额上冒出冷汗来。

但他还是不太敢相信,忙看向手里还拿着的说明书。

方卓然见他半天没看到地方,好心地帮他指了一下,说明书上明确写明了天然气的用量。

整个市的天然气供应有多少,他不清楚,但厂里日常所用的数字,负责人心里还有是个大概的。

宋主任,我们负责人看向宋幼湘。

宋幼湘站起身来,把申请书还给他,回去再好好研究一下,不贪大贪功,符合企业实际所需的可行申请,我们不会拖延半点时间。

负责人接过资料,沉默地装进公文包里。

他动作很慢,装到一半抬起头来,还想要再争取一下,请领导通融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