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虎臣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229 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明虎臣作者:曾经淡然

第229章

“天津那个破城我去过,只需要几炮的事情。”

周虎臣不在意建奴的所谓强大,朱大典可不这么看:“关键不在天津城的坚固与否,而是这二百余里的路途一马平川,建奴的骑兵正好纵横驰骋,沿路没有坚城可守,我军是步卒为主,这对我军非常不利。”

“督师大人,我带过来六千龙骑兵,五千骑兵,还有五万步卒和无数最犀利的火器,加上河间可以抽调部分军队,就是碰到建奴的骑兵军团我会怕他们吗?就是一步步往前推进也会推到天津城下,可惜,现在运河马上就要封冻了,否则我军可以立即借助水路展开行动。”

史可法和朱大典没听说过什么龙骑兵,更不了解,两人督军甚众,总是几万,甚至是几十万,六千人显然没看在他们眼里。两人对所谓龙骑兵问都懒得问,而是继续探讨这个进攻天津的问题。

“天气的确冷了,已经有了薄冰,水路是不能走了,可这陆路还是等一等,如果建奴大举进攻保定,我军就可直取天津。”史可法看向朱大典,看来他同意了周虎臣的建议。

朱大典想了想,随后点点头:“可以进攻天津,但河间好不容易到手,不能丢,一定要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御。”

“建奴还有**烦,若山西有变,保定暂时会安全,今冬恐将是建奴在我中原大地度过的一个晦涩冬天。”周虎臣转变了话题,他微笑着拿出了姜壤的密信递了出去。

史可法两人好奇的凑在一起展开书信,这封信很短,但内容无疑让两人一阵狂喜。

“小虎,这姜壤可是有名的墙头草,可信吗?”兴奋归兴奋,反应过来后,史可法首先谨慎的提出疑问。

“墙头草才好倒吗?既然屡次投降就说明姜壤怕死,山西曾经是我的天下,姜壤知道我军的战斗能力,没有多少建奴军队相帮,他姜壤能在山西坚持多久?投降才是最好的出路,而且,姜壤可以摘掉那个汉歼的帽子,从汉歼谱上被抹掉,我已经做了保证,保证他全家的生命安全并给他一个既往不咎继续掌兵的承诺,他姜壤有的选吗?”周虎臣轻轻摇着脑袋,他满脸得意。

朱大典也点头:“有道理,姜壤没得选,我看这事十有八九能成,只要王总兵过了宁武关,建奴怎么在京师站住脚?”

周虎臣果然是一个福将,他一来就有这样的好事发生,史可法沉吟一下也微微点头:“看来建奴的兵力有些吃紧了,这姜壤发现自己走投无路,是一个机会!姜壤应该是这样的选择,毕竟可以摘掉骂名,宁武关好让人期待啊!一旦我军过了宁武关,建奴恐怕会异常惶恐吧!”

过了宁武关就是周虎臣曾经的老巢大同,王德用拿下大同自然没有问题,而大同紧挨着宣府,宣府的东侧就是延庆州,延庆州已经距离北都只有百余里。就是拿不下延庆的内长城关隘,周虎臣也有资格意气风发,因为攻击延庆的长城注定会牵制住清军的大量兵力。兵力的极度分散无疑是失败的节奏,清军的这个冬天将很难熬,而到了春季估计会更难熬,因为随着气候变暖将进入明军的进攻节奏。

周虎臣带着得意的表情,他意兴阑珊的开始憧憬未来:“失去宁武关,建奴岂止是惶恐,三路进攻,恐怕建奴将毫无反击之力,北都已经在望,熬过这个严冬,估计明春就是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的春天就要来了!”

第296章不乐观的局势

山西无疑是一个制胜点,也是一个牵制点,只要失去宁武关,恐怕建奴今冬的战略部署就会被打乱。

周虎臣不希望自己的士兵在这种严寒中和建奴进行大规模的作战,他的手下士兵南方人太多,这些士兵对这种彻骨的严寒无法适应,会极大地降低战斗力,周虎臣不想随着敌人的节奏进行战斗,明春无疑才是周虎臣最理想的作战时间。所以山西的事情为重中之重,只要山西的宁武关到手,加上一系列的牵制作战,建奴的冬季攻势将被严重干扰,只要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胜利会向周虎臣招手。

北风呼啸,寒流降临,运河终于彻底封冻了。

寒风中,周虎臣来到河间,莫显成等将士终于盼来了自己的主帅,也等来了士兵和各种物资的补充。

燕京城内。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正在商谈着目前的时局,很挠头,因为据可靠消息,明军在河间的主帅换了,换来了比周遇吉更凶狠也更狡诈的儿子周虎臣,还带来了十万援军。

两路大军的失败其实都是被周虎臣击败的,这一点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都很清楚,这个年轻的周虎臣太厉害了,他的崛起和到来无疑给大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局面越来越严峻,明军有富庶的江南作为支撑,兵源充足,而大清虽然有银子和粮食,可由于地域限制,加上这不是自己实际的领地,士兵很难的到大量补充,就是勉强补充一些也毫无作战了。如果继续等待下去显然会对大清越来越不利,利用气候条件出战已无可避免。

“河间的明军是块硬骨头,还是牵制比较稳妥,还是保定,何腾蛟那些人都是手下败将,再击败他们一次未尝不可。”首先开口说话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保定府距离河间太近了,若是出兵必须做好坚壁清野,还要防止周虎臣趁机北上或者大举增援保定,也要防止周虎臣进攻天津,一旦失去天津这个咽喉要地,将得不偿失啊!”多尔衮也很稳重,出战很有风险,不出战无法缓解危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