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快穿]+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56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距离远,来回传信也挺累的,沈明欢也就没走“三辞三让”的程序。

既然皇帝都是同一个了,燕国理所当然地并入雍国。

自此,九州重归一统。

远在雍都的官员收到信后纷纷向缙都赶来,因为人多,不得不分为了好几批。

迁都从来都是项

<p class="text-danger text-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div class="kongwen"></div><div class="readmiddle"></div>

大工程,饶是沈明欢下令雍皇宫继续保留,不方便带的奇珍异宝可以不带,这一路还是浩浩荡荡,走了数月。

不愿离开故土的官员留在了雍都,反正到时那边也需要安排官员,但更多人激动于这份壮举,想要参与进新皇朝建设的核心。

说不定他们这“开国第一批臣子”能出现在史书当中。

官员们是拖家带口而来,其中还有老弱妇孺,行进速度注定快不到哪里去。

等他们好不容易舟车劳顿到了目的地,还没来得及休息,立马就被丧心病狂的沈明欢抓去干活。

太多事情要做了:律法要重新修订,制定完还得想办法传播给大字不识的百姓,官制也得改良,新皇朝该用什么样的官职结构,又应该如何选官,三国之间的差异如何消弭,如何使天下归心……

虽然这些事情他们早就开始考虑,但真到了这一天,还是不妨碍重臣们吵吵嚷嚷、且互相鄙夷对方的想法。

但当务之急,还有一件事。

卡着这一年的末尾,距离除夕还有十八天的时候,沈明欢举行了登基大典,年号夏昭。

等着大展身手的朝臣们将这一次登基大典办成了开国大典,旧雍国已经随着沈巍与燕缙一同消散,如今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与以往都不同的大雍皇朝。

官员们紧赶慢赶,终于让百姓过上了属于夏昭的新年。

即便仍旧穷困,即便一时潦倒,他们可以带着笑意设想未来。

因为他们正在过的,是夏昭元年的除夕。

而爆竹响完,烟花燃尽,就是夏昭二年。

第166章送君扶摇上青云(34)完结

沈明欢强势地把缙都改名为雍都,然后让大臣们想原来的雍都应该改个什么名。

陈御史等人随意提了两点建议,见无法达成一致,互相吹捧恭维了一翻,然后干脆利落地交给底下的官员。

——不是国都,有什么资格让他们绞尽脑汁取名?他们忙着呢。

既然国都的名字无从争议,重臣们开始就未来的官制吵架。

大框架是要沿用三公九卿制呢,还是沿用三省六部制?或者是他们自己再创造一个制度出来?

没等他们发力,沈明欢又独断专行地封南怀瑾为右相,谢知非为左相。

行了,最关键的左右丞相都出来了,这也没得吵了,剩下的官职交给丞相去考虑吧,谁让他们总揽政事。

朝臣们酸溜溜地想。

他们倒不至于不服气,毕竟这两人虽然相比起其他重臣算是年少,但功劳有目共睹。

南怀瑾在陛下不在时将政务处理地井井有条,这点暂且不论。就说那谢知非,孤身入敌营,令敌军内部生乱,哪怕不幸被擒,受严刑拷打也宁死不屈,如此劳苦功高,谁能比得了?

至于丞相权力过大,恐皇权旁落?

开玩笑,皇帝可是沈明欢啊,就算在座各位集体造反,他也能再建一支军队重新打回来的无所不能的沈明欢。

他在位一日,就没人敢有异动,装都要装出一幅矢忠不二的样子来。更别说那两位丞相对陛下忠心耿耿毕恭毕敬,平日里恨不得连小厮的工作都抢了。

之后的皇帝压不住两位丞相倒有可能,不过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呗,陛下今

</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