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张烈同人)济世安民作者:blalblyl
第109章
“哦!能得遇真人,世民之幸也!只是方才见面,真人呼在下为圣人,在下甚觉惊骇。”
王远知转而大笑道:“天地开辟,元气分为阴阳,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凝为地,阴阳运生,万物盛衰,一切俱为上天所定,天命已归,惊骇所为何来?”
这话暗指世民的“太平天子”和“圣人”均由天定,说的颇为露骨,世民微微皱了皱眉,正欲结束这“出格”的谈话,却听王远知又“未卜先知”的笑问道:
“殿下十帝、景帝,秉承其遗志,至汉武帝,终至国富民强,创亘古未有之盛世。今日情势与秦末汉初极为类似。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虽有例可循,但亦须以民为本,而不可想当然。且经历过南北朝时代,中原虽屡遭外族入侵,却也以中土源远流长之文化,屡次将其同化,使得中原民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达到空前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若为人君者能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以根源深厚之中原文化教化塞外各族,使各民族文化交融,和睦共处,更有望解决汉时一直未能解决之边患问题,建立一个空前统一强盛之大帝国!”说到这里时,李世民不由得面露苦笑,又道:“此在下之所愿,若能实现,世民纵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亦无憾也!”
“呵呵呵……”王远知一直凝神倾听,不住点头,到得最后,竟发出一阵清朗的笑声,然后面露喜色道:“先贤云:‘五百年必有圣人出。’果非虚也。秦王殿下名不虚传!”
然后更是出语不凡:“以贫道观之,不出五年,殿下当为太平天子,德化海内,威服四夷,实现您的伟大抱负。愿善自珍重!”
说到这里,李世民已勃然变色,“真人之言谬矣!世民虽为嫡子,而位居其次,父皇身体康健,皇兄亦怀治国之策,真人这样说,竟是要我取父兄之位而代之,试问如此大逆不道之人,又岂可为‘人间太平天子’?”
王远知并不正面回答,只摇头笑道:“贫道已说过,天下阴阳运生,万物盛衰,一切俱为上天所定。秦王天命所归,非可易也!”
“这……照真人所说,天命既已归于世民,那又为何……?”世民其实很想问,又为何上天偏生他为次子!他既身为次子,又怎能将适才描绘的心中蓝图在自己手中化为现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远知道。
“难道父皇会改立我为太子?”李世民并未将王远知引用孟子的一段话听进去——他现在想的是——若王远知的预言将成为现实——
他面临的无非有两种可能——
一是父皇改立他为太子,那这“天命所归”便名正言顺;
二是以“非常”手段取代父兄之位,那这“天命所归”对父亲、对兄长、对他自己都实在是太残酷了!
他当然希望是前者——虽然对大哥太残忍,可在他心中——毕竟还是希望王远知所言“当真”的——他实在太想亲手将心中蓝图化为现实了——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注定了他的不甘屈居人下!
却听王远知答道:“这……天意可以示人,天机不可泄露。”
听他不肯相告,世民倒松了口气——毕竟还有希望是前者——又或者是这茅山道士故弄玄虚,胡说一气——思来想去,若有所悟,却又觉得心中一阵烦恶,只叹道:“世民何德何能,会得上天如此眷顾?”
“陇西李氏,本为太清道德天尊之后,门望至高至贵。秦王又为太清界至仙降生,曾得道德天尊密传,应运普救众生,非前代帝王所能比。”
“真人所言太清道德天尊,莫非是以《道德经》传世之先圣老子?”
“正是。天地未分之时,宇宙为一元精气,得造化之玄,通灵化为三清。一化元始天尊,二化灵宝天尊,三化道德天尊。天有三十六重,至高者第三十六天为大罗天,存一元精气;三十五天为清微天玉清境,为元始天尊常住之处;三十四天为禹馀天上清境,为灵宝天尊常住之处;三十三天为大赤天太清境,为道德天尊常住之处。当日周室衰微,诸侯争战不休,人心大坏,民不聊生。道德天尊为教化世人,特降生凡尘,托姓氏为李,名耳,号老聃,留《道德经》五千言,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化胡,然后复归于三十三天之上。无奈世人贪淫之心日甚一日,虽有《道德经》留传天下,然无圣人弘扬,亦难挽狂澜于即倒。故太清又以天命付秦王,以期圣道昌明。秦王之前身,是为太清界之至仙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