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当口儿,外面忽有一人竭尽全力的飞奔过来,一边跑,一边大叫:“边关急报!边关急报!”
众人都是一惊,只见那人扑至阶前跪倒,双手呈上一信,叫道:“三百里加急文书!突厥颉利、突利两大可汗一齐出动,率领精骑十余万,倾全国之力挥军南下,东路军由朔州至绥州、西路军由原州至豳州,势如破竹,夹击而来!”
各人听了,都是面上变色。那东路军也罢了,西路军竟已到达豳州,那与长安就只有几日路程之遥了!
李渊马上想到:一定是突厥听闻杨文干兵变,知道我们这里出了内乱,趁火打劫来了!这可如何是好?眼珠一转,见李世民即将踏出殿外,忙一改容颜,温言叫道:“二郎!”
李世民一听,自然知道李渊此时唤住他是何用意,心中想笑却又笑不出来,只觉得深深的悲哀——止住脚步,回过头来朝父皇跪下行礼道:“儿臣在!”
“你先戴回冠帽吧!”
李世民依言拿起地上的王冠,戴了回去。
李渊向那两个侍卫喝道:“还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快去搬一个锦凳来,让秦王坐着?”二人忙遵旨照办。
世民谢恩后便站起来坐到锦凳上。李建成和李元吉面面相觑,均是深感不忿,但在父亲面前都不敢作声。
李渊待世民坐下,才道:“这突厥来势如此凶猛,可如何是好呢?”
世民早已心领神会,只淡淡的道:“父皇英明神武,岂会将小小突厥放在心上?儿臣愿领精兵迎击,让这些化外之民畏惧父皇的震怒!”
“好,好!那么你先下去挑选精锐,明天出发。恩,元吉可随同前去。可战乃战,能和便和。朕亲自为你饯行!”
李世民又叩谢过隆恩,站起来冷冷的扫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眼,才退了出去。
李世民一走,李建成大叫一声:“父皇!”满腔委屈之情尽显于外。
“大郎!”李渊用目光制止住他,“如今突厥犯境,非世民不能抵御!虽说他口吐大逆不道之言,当下狱受审,但若竟因此而被突厥攻入长安、亡了大唐,那就因小失大了!”他见李建成鼓着腮帮,仍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便安抚他道:“大郎,经杨文干一事之后,世民再想挑拨离间你我父子之情,已不可得!如今天下尚未完全宁定,塞外还有突厥动不动就悍然犯境,国家还是需要世民的啊!”
建成、元吉一听,也都觉得凭自己之力,实难让突厥退兵,当下心中虽然遗憾,可也别无他法,只能待世民回来后再想其他法子对付他了。
闰七月二十一日,世民、元吉奉命率军前往幽州抵御突厥大军,李渊在兰池为他们饯行。
世民饮下父皇赐酒,心中五味沉杂——每有寇盗,父皇辄命自己讨之,事平之后,对自己便猜嫌益甚!
有时候真想任性而为——干脆的拒绝,又或者是抛下一切,远走海外,去寻真爱……可这是关系中原安定的国家大事,自己能任性吗?——不想这次,竟是那颉利可汗无意之中“救”了自己啊!
这时本应是秋高气爽的八月,关中却下了很久的大雨,粮运接济不上,士卒疲惫不堪,弓箭和器械都被雨水泡坏了,朝廷及军队中的将官都很忧虑。八月十二日,大军刚到豳州,便突然遇上颉利可汗亲率万余骑兵在城西列阵挑战。唐军将士见突厥兵势盛大,都感到害怕。
李世民却心中有数,独自率百名精骑驰往敌阵。到了近前,他高声对突厥人喊道:“我大唐已经与可汗订立了友好盟约,你们为何又负约前来,侵入到我大唐的国土呢?我是秦王,可汗如果愿意和我单打独斗,就一个人出来和我决斗;如果出动大军,我就用这一百骑应战!”
颉利可汗此时得见世民,发现他竟消瘦憔悴了许多,心中也不知是何滋味,世民用兵之能,他是知道的,自觉不可轻举妄动,于是笑而不应。
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哪知是世民的离间之计!亦不应。
这时李世民又指挥骑兵向左侧前进,似将要渡过沟水迎战。
颉利可汗见李世民只带着少数骑兵逼近,又听到“香火”之类的话,果然怀疑突利与李世民有什么密谋,便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
第121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