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董会面作何语?这就又要拿《月》与《行路难》之五合看了。首先是方孝标的感觉,此即&qut;其五&qut;中的&qut;辞接颇不殊,眉宇之间不相似&qut;。&qut;辞接&qut;者交谈,&qut;不殊&qut;者包括口音、语气、称呼在内。&qut;颇不殊&qut;则是与以前几乎没有两样;但&qut;眉宇之间不相似&qut;,容貌似乎不一样了。
这是不难理解的。申酉之际,冒、方两家一起逃难在海盐,乱中无复内外之别,方孝标跟董小宛极熟;但即使是通家之好,又共患难,方孝标与董小宛有所交谈时,亦不便作刘桢之平视,所以他对董小宛的容貌,远不及声音来得熟悉。而在此时见面,更当谨守礼节,即或不是隔帘相语,亦必俯首应答,只能找机会偷觑一两眼,要想正确印证以前的印象,本有困难;加以董小宛此时必为&qut;内家装&qut;,男子式的旗袍与&qut;两截穿衣&qut;已大异其趣,发髻的变化更大。梅村十绝第五首:&qut;青丝濯濯额黄悬,巧样新妆恰自然;入手三盘几梳掠,便携明镜出花前。&qut;又道:&qut;乱梳云髻下高楼。&qut;凡此蝉动鸦飞之美,与旗下女子梳头务求平整、贴伏,不大相同。因此,&qut;眉宇之间不相似&qut;,是无怪其然的。倘或容貌未变,辞接已殊,那在董小宛的本心,就有问题了。
所见如此,所闻又如何?或者问会面的结果如何?则在《月》中借&qut;李三郎&qut;在月宫得闻仙乐的典故作隐喻:&qut;太阴别自有律吕,不事箜篌与羯鼓。&qut;宫中有宫中的规矩,旗人有旗人的想法,破镜虽在,重圆不可,强致或反招祸。结句&qut;广陵散阙霓裳舞&qut;,&qut;佚女&qut;不复落人间了;一唱之叹,耐人深思,参以梅村自谓&qut;半折秋风还入袖,任他明月自团圆&qut;句,颇合当时情事之说,似乎强致亦未尝不可,但对冒辟疆、董小宛来说,都不是聪明的办法,冒辟疆因而决定罢手,又因而乃有宣布董小宛&qut;长逝&qut;之举。至于《行路难》之五结句&qut;还我幼时明月珠,毋令后人增嫌忌&qut;,用罗敷的典故,当是方孝标向孝庄谏请之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毛奇龄对《月》的评语,&qut;叶家小儿&qut;两句加圈有夹批:&qut;使旧事如创获,笔端另有炉锤。&qut;所谓&qut;另有炉锤&qut;,即熔铸叶法善、罗公远、鸿都客三典而为一。又诗末总评:&qut;奇材秘料,奔赴毫端;思入云霄,如坐蕊珠深处。&qut;此&qut;奇材秘料&qut;四字,可确证有此仿佛不可思议的方、董相晤一事。
第81节:第四章世祖(19)
&qut;行路难如,报载作石如,恐忙中笔误也。此事自孟心史考析后,世人多认为入宫不实,已成定论。孟老清史专家,宜为世重,然其&qut;丛刊&qut;各篇,亦非毫无疵类者,如有关&qut;皇父摄政王&qut;之解释,即十分勉强。小宛事,孟所持两大基本理由,即:①清世祖(顺治)与小宛年龄悬殊;②小宛葬影梅庵,且有坟墓。关于①,兄已提出&qut;畸恋&qut;一解,弟则以为&qut;徐娘风味胜雏年&qut;,小宛秦淮名妓,迷阳城,惑下蔡,以其&qut;浑身解数&qut;,对付草野开基之&qut;东夷&qut;幼主,使之&qut;爱你入骨&qut;,斯亦情理之可通者也。至于②,兄已提出&qut;坟墓&qut;之可能为&qut;疑冢&qut;。弟只指出吴梅村诗一句:&qut;墓门深更阻侯门。&qut;如小宛真葬影梅庵中,友朋随时可以凭吊,有何&qut;深&qut;&qut;阻&qut;?&qut;侯门&qut;又作如何说法?梅村号称&qut;诗史&qut;,非等闲&qut;凑韵&qut;之辈,孟老何以视而不见耶?兹更就兄今日所引邓文如介绍李天馥诗集云:&qut;别有古宫词百首,盖为董鄂妃作&qut;;&qut;后来因有避忌,遂未入集&qut;。此数语尤堪注意。鄙意倘此宫&qut;词&qut;主题果属&qut;真董鄂&qut;,则必不能作出百首之多。且既作矣,亦必不敢妄触&qut;真董鄂&qut;之忌讳,而&qut;真董鄂&qut;亦必无如许之多之忌讳。于此只有一种解释:&qut;董鄂妃即董小宛。&qut;其人其事,&qut;一代红妆照汗青&qut;,尽堪描画,百首亦不为多。而其中有&qut;忌&qut;须&qut;避&qut;,自亦必所不免,以此删不入集欤。&qut;邓文如从何得见?&qut;今固暂难质究。唯邓博涉多闻,其他著作如《骨董琐记》等,皆极详密,当信其言之必有所本。窃意孟老博极群书,于兄所征引,未必不曾览及。况如《同人集》等,与兄援用,本是一物,而结论乃若背驰。盖自来作者,论事引书,每多就对其主张有利者立言,心之所蔽,名贤亦难悉免。孟老&qut;丛刊&qut;主旨,意在为逊清洗冤雪谤,于自序固明言之。而&qut;诗无达诂&qut;,本亦&qut;横看成岭侧成峰&qut;者。故凡兄之持以驳孟者,虽不遽谓字字铁案,而条贯分明,确能成立。即此时起孟老于九原,正亦不易为驳后之驳。学如积薪,后来居上,孟老地下,其掀髯一笑乎。
第82节:第四章世祖(20)
所论警辟而持平,极为心折。如谓容斋百首宫词果为&qut;真董鄂&qut;而咏,则必不能作出百首之多;而&qut;真董鄂&qut;亦必无如许之多之忌讳,尤为鞭辟入里的看法。台北一天不知要发生多少件斗殴凶杀案,但事主为王羽,便成满版大新闻,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有鲜明的迹象显示,李天馥为对此一重公案所知内幕最多的一个。他久在翰苑,且一生为京官,于方孝标的关系为小同乡,为翰林后辈,所闻秘辛必多。李与冒辟疆气味不投,似无往还;但王渔洋与李同年至好,而与冒踪迹极密,所以闻自水绘园的秘密,亦必不在少。此未入集的百首宫词,将是细考此案,最珍贵的材料。
邓文如(笔误为石如,承弃子先生指出,附笔致谢,并向读者致歉)收&qut;顺康人集部&qut;,先后所得过七百种,绝无仅有者五十六种,可遇而不可求者三百余种。自谓采诗&qut;但取其事,不限各家,率皆取自全集&qut;,然则所收李天馥的《容斋千首诗》集,必为未删的初刻本,只不知为&qut;绝无仅有&qut;者,抑或为&qut;可遇而不可求&qut;者?读者先生中,如藏有此集,赐假一观,馨香祷祝;或知何处有此藏本,请以见示,亦所铭感。
插曲既过,归入正文,陈其年《水绘园杂诗》第一首最后两句是:
第23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