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说朕是暴君作者:贺端阳涅幽水
第14节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低头看向怀里的孩子:“这孩子幼而孤,上无双亲照看,想在这世上活下去都难。我便替你认下这个孩子,至于名字,就叫陶祾,从此你们陶家也算是有了后。”
游彦说到这儿,低垂下眼帘:“你不用担心他无人看顾,既然成了你的儿子,便是忠烈之后,我会替你将他养大,不过,若是真的有在天之灵的话,你自己的儿子,也多看顾些,这孩子不用像你那般英勇善战,就当个普通人,平安顺遂就行了。”
刚刚得了名字的陶祾在游彦怀里始终不怎么安分,最后干脆抬起小手扯了扯游彦鬓边的头发,游彦看着他,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最后笑了起来:“不过看起来也是个活跃的孩子。”
他将陶祾递到暗卫怀里,拉过小游悠的手:“明日一早,派专人送陶姜灵柩回都城。”
“是,将军。”暗卫道,“那,小公子与小姐呢?”
“也一并护送回都城。西南战事紧迫,我们须得在两三日内了结所有事端,之后再向樊国动手,他们留在身边,我安不下心。”游彦轻声道,“送回都城,陛下会替我照看他们。”
游悠听懂了游彦的话,知道自己刚刚认了一个爹,就要父女分离,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捏着游彦的手指紧了又紧,一双眼都红了起来,却没敢哭出声来,只是睁着一双眼可怜兮兮地看着游彦。
游彦蹲下身,轻轻拭去她眼角溢出的泪:“你先带着弟弟还有陶叔父的灵柩回家可好?爹爹还有事情要做,还需在这西南再呆上一段日子。”游彦伸出手指勾住她的,“我答应你,一定会尽早回去,上次拉勾答应你的事情我做到了,这次便也不会食言。”
游悠抽了抽鼻子,轻轻地点了点头:“可是,我怕……”
“从今以后,都城便是你的家了,回自己家又有什么可怕的,”游彦柔声道,“更何况,家里还有你的另一位父亲在,他会好好照顾你。还有,你要帮爹爹一个忙,告诉他,我很想念他。”
第88章
从西南到都城,数千里的路程。游彦他们前去西南的时候,快马加鞭,不眠不休的赶路,只用了几日。但护卫保着两个孩子,扶着灵柩一路到达都城,足足用了月余的时间。
自打游彦离开都城,蔺策就没有一日能够安眠,即使已经收到了来自西南的密信,知道了西南发生的种种事端,也清楚游彦已经收拾了全部隐患,顺利接管了西南,休养生息,只待与樊国一战,却依然难掩心底的担忧。
大概只有西南战事终了,那个人平安无事地站到自己面前,拉着他的手,蔺策才能感觉到心安。
“陛下,”高庸捧着一个汤盅入内,“这是御医专门给您熬的进补的汤。”
蔺策抬眼朝他手里看了看,又转过视线,没有应声。高庸最是了解他的脾气秉性,捧着汤盅来到蔺策面前:“游将军上回遣人送信回来的时候,还给奴婢一条口信,让奴婢必须盯着陛下,好生照顾身体。”
蔺策皱起眉,瞪了他一眼,但还是伸手接过了汤盅,掀开盖子瞧了瞧,不虞道:“先前他就不爱喝这些东西,现在好了,倒是轮到朕来喝了。”话虽这么说,他还是仰起头,将汤盅里的东西一饮而尽,而后将空下的汤盅递给高庸,自己漱了漱口,才又道,“不远千里地还专门提醒你这种事情。”
“这说明游将军他到了西南还是记挂着陛下您。”高庸缓声道,“越是这样陛下您越要注意身体,这样游将军他在西南才能放心才是。”
蔺策应了一声,又轻轻地摇了摇头:“只是不管怎么,朕都没办法安心。”他说着话轻叹一声,“转眼已有月余,也不知西南现在是什么情况。”说到这儿,他抬眼看了看高庸,“算起来,护送陶姜灵柩回都城的车队是不是也该到了,还有那两个孩子,”他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也只有他才能去一趟西南几日就莫名其妙认了两个孩子回来。”
高庸笑着应道:“倒是游将军才能做出来的事儿,不过这样也好,咱们这皇宫啊,一直冷冷清清的,有两个孩子在,也热闹些。”
蔺策笑了起来,半晌之后突然想到什么,朝着高庸问道:“公主这段日子可有动静?”
“殿下她还是一直在寝宫之中醉心礼佛,多日不曾出宫门一步。”高庸道。
蔺策想起游彦那封密信之中所述之关于邬晟的内容,一时之间只觉得百感交集:“罢了,她若是真的沉迷佛法,反而也是一件好事。至于西南的事情,口风都严一些,不要传到她耳朵里。”
游彦虽然暂时留下了邬晟的命,多半也是碍着乐昌公主的关系不好亲自动手。但等战事终了,依着邬晟的罪行,即使是看在蔺秀的面上,蔺策也不可能再绕过他,不然,他又有何颜面去面对九泉之下的陶姜,还有西南那些无辜战死的将士。
只是不知道到时候,面对这个结果的时候,蔺秀又会做出如何反应。她对邬晟的一往情深与这南魏的律法,西南将士的性命比起来,又孰轻孰重?
蔺策想到这,忍不住抬手抹了把脸,发出一声叹息。
高庸自然知道蔺策的忧虑,刚想出言劝慰几句,突然有人叩响了大殿的门,高庸看了蔺策一眼,过去拉开殿门:“何事?”
“西南的车队已经入了城,他们派人过来请问陛下如何安置。”
高庸回过头去看蔺策,蔺策微微闭了闭眼,轻声道:“将陶姜的灵柩停放于平阳宫吧,礼官已经选好了下葬的地方跟时间,到时候,朕会亲自过去。两个孩子的话,接过来,朕先瞧瞧。”
来人得了指令立刻退了下去,蔺策起身,就着盆里的水洗了洗手,回头看向高庸:“我听说那个小点的也就刚满周岁,奶娘可找好了?”
“陛下放心,所有的一切奴婢都安排好了。”
蔺策点了点头:“那就好。”
半个时辰之后,在护卫陪同下的两个小孩儿进了长乐宫。陶祾年纪毕竟小些,一路旅途劳顿,趴在护卫怀里睡得香甜,进了宫门也没醒过来,护卫抱着他朝着蔺策施了礼,犹豫着要不要将他叫醒,毕竟第一次面圣,实在不好太过失礼。
蔺策却挥了挥手:“让他睡吧,这么大的孩子最是渴睡,反正以后日子还长着呢,也不急着这一日。”他说这话,手指轻轻地摸了摸他的脸,“你们将军给他取了什么名字?”
“将军说,替陶将军认了这个儿子,单名一个祾字。”护卫回道。
“祾?”蔺策点了点头,“喻吉祥之意,他是盼着这孩子能够福泽绵长,平安喜乐。”他回过头朝着高庸看了一眼,高庸立刻捧了个锦盒过来,从中拿出一个长命锁,戴到陶祾项上。
蔺策伸手将那项圈戴正:“既然成了陶姜的儿子,便是忠烈之后。其父以身殉国,身后再无亲眷,朕认其为义子,留在长乐宫,亲自教养。”
虽然众人都清楚,仅是凭着游彦与陶姜的关系,这孩子此生便再无顾虑,却没想到现在更是被当今圣上收为义子,亲自养在这长乐宫,这是何等的福分。护卫慌忙抱着还在睡梦之中的陶祾朝着蔺策施礼,蔺策笑着摆手:“好了,下去吧,后殿有奶娘,把孩子交给她们。等他醒了,再让御医过来请个脉。”
“是,陛下。”
护卫抱着陶祾跟着内侍去了后殿,将刚刚一直安静地躲在他身边的游悠留在了长乐宫,小姑娘有些怕生,一路上跟护卫刚刚熟识,现在护卫跟着陶祾退下,留下她对着殿中两个陌生的人,难免有些惶恐。
蔺策放缓了面色,朝着她招了招手:“过来,朕瞧瞧。”
高庸过去牵着游悠的手来到蔺策面前:“小姐,来,给陛下见礼。”
游悠咬了咬下唇,对上蔺策的眼睛里藏着慌张,但还是学着刚刚护卫的样子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蔺策磕了个头。
蔺策走到她面前,将她拉了起来,轻轻地摸了摸她的脸:“还是个孩子,不用这么多礼数拘束。子卿给她取名悠字,自然是希望她能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高庸应声:“是,陛下。”
“你爹爹可好,”蔺策弯唇看着她,“他有没有跟你说过我是谁?”
游悠仰着头,对上蔺策的视线,轻轻地点了点头:“爹爹给了我一幅画,说,说那画上是我的另一个爹爹,让我带着弟弟回家找他。”
蔺策闻言愣了一下,轻声道:“那画现在在哪儿?”
游悠看了看他,从怀里摸出一个锦囊,小心翼翼地将锦囊打开,从中拿出一张折起的纸,交到蔺策手里。
蔺策将那纸摊开,露出其中的内容,那是一张他的小像,下笔格外的简单,但,这小像毕竟是出自游彦之手,寥寥数笔却已经足够勾勒出他的容貌,也难怪游悠凭着这幅画也能认出他来。
蔺策的手紧握着那画纸,目光一直落在纸上,半晌,才轻声问道:“你爹爹可还说了什么?”
“爹爹让我带着弟弟还有陶叔父的灵柩回家,乖乖等他回来。爹爹还说,”游悠眨了眨眼,小声道,“他很想念你。”
蔺策的眼睫抖了抖,嘴角向上扬起,颇有几分无可奈何:“也只有你爹爹,才能对着你这个孩子说出这种话。”他将那画重新折好,,放回锦囊中,蹲下身平视着游悠的眼睛,“那既然你爹爹告诉了你我是谁,喊声父皇我听听。”
“陛下,”高庸有些犹豫,低声道,“这样是不是于礼不符?”
“子卿认了她为女,那便也是朕的女儿,既是朕的女儿,喊声父皇又有何不对?”蔺策摸了摸游悠的头顶,“封号自然是要给的,不过朕打算等子卿回来由他亲自去想,也省的朕取了不如他的意。”
说完,他又朝着游悠道:“乖,叫声父皇。”
游悠抬眼看了看高庸,又转回视线到蔺策脸上,最后又看向被蔺策捏在手里的那个锦囊,之后才小声道:“父皇。”
“嗯,”蔺策笑了起来,“从今日起你就跟你义弟一样住在长乐宫,陪着父皇一起等你爹爹回家,可好?”
游悠听懂了蔺策的话,点了点头,乖巧地应道:“好。”
蔺策朝着她晃了晃手里的锦囊:“至于这幅画,就送给父皇可好?”
“好,”毕竟是游彦给自己的东西,游悠多少还是有些舍不得,她朝着蔺策手里又看了看,才应了下来。
蔺策仿佛没有察觉她的目光,将锦囊收入怀中,而后拉起了游悠的手:“一路劳顿是不是累的很,饿不饿?”
游悠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而后坦诚地点了点头:“嗯。”
蔺策笑了起来,看向高庸:“还不让人送点吃食进来,要是饿坏了你们游将军的宝贝闺女,他从西南回来还不跟你们算账?”
高庸明显感觉到蔺策的心情比先前好了不少,也不由松了口气,朝着蔺策施礼,笑着应道:“奴婢这就去准备。”
第89章
西南局势虽然并不算明朗,但对游彦来说,却不是他经历过最难的局面。四年前在西北,他们处于绝对的劣势,兵力不足,粮草也不充裕,每一战都是殊死而战,甚至连他这个主帅都是在尸山血海里滚过一遍,才捡了这条命回来。
但现在,哪怕西南战事已经拖了近一年的时间,其中生起了诸多事端,一再波折,但从整体战力来说,南魏依然占据着上峰,若是正面一战,依然有很大的几率大获全胜。而游彦这个主帅也远比先前轻松,西南能人辈出,并不缺乏英勇善战之将军,所以他只需要运筹帷幄,掌控大局,上阵杀敌一事再不用他亲自来做。
但游彦心底却并不怎么轻松。许是陶姜之死让他始终无法释怀,又或者是因为心中的牵挂太多,总忍不住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都城,不知那人有没有照顾好自己,与两个孩子是不是相处融洽。
游彦有时候忍不住感慨,不知是不是因为又年长了几岁的缘故,又或是因为先前沉溺于蔺策的温柔乡之中,让他对那人更多了几分依赖,蓦地分别,倒让他从心底里多了几分少有的黏腻的思绪,比起先前,多少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西南总是y雨连绵的天气多少会影响人的情绪。按照时节来算,已经入了十月,对往北的地方来说已经入了冬,天气日渐转冷,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开始落雪。而西南却是另一番迥然不同的气候,虽然也一日冷过一日,但始终伴随着的是没完没了的y雨天。吹到身上的冷风里都夹杂着shi乎乎的水汽,黏黏腻腻难受至极。
游彦先前从未经历过这种天气,从骨头缝里都能感觉到shi寒之意,原本以为早已无恙的旧伤也尽悉发了作,不算严重,但又痛又痒,让人难以忍受,几日下来,游彦就瘦了大半圈,军医给开了几幅汤药,游彦再不喜这些东西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帅帐里也一直烧着炭盆,稍微能驱逐一点身上的寒意,多少缓解一些不适,但游彦还是格外的想念都城干爽的天气,万里无云的晴天。
“将军,”帐门被掀开,副将入内后立刻回手遮好了帐门,生怕有冷风跟着入内,让他们主帅原本就不怎么结实的身体再受了风寒。
游彦正蜷在炭盆前,借着帐内昏暗的烛火,专注地看着手里的地图,听见说话声他抬起头来朝着副将点了点头:“萦都城内现在可有动静?”
“依旧是紧闭城门,并且经过这段时日的休整,他们又加固了城防,似乎打定主意要以逸待劳,咱们若是想再次攻城,怕是没有先前那么容易。”副将回道,“尤其现在天气一日冷过一日,若是与他们僵持不下,对我们不利。”
“我们为何要与他们僵持?”游彦笑了起来,“我们明明占据优势,为何要被樊国牵着鼻子走?”他说着话,放下手里的地图,拿起器具拨了拨眼前的炭盆,“现在大半个樊国都在我们手里,其余的那些地方,多是山高路险人口稀少,资源匮乏之地,给不了萦都城什么支援。而萦都城内现在所有的粮草补给,都来自于樊国那几个盟国。而那几个小国,本是我南魏的属臣,却偏偏存了异心,非要与樊国勾结在一起,正好也该适当的给些教训。”
他说着话,抬起头朝着副将笑了一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副将有些茫然地看着游彦,半晌才理解他话里的深意:“将军的意思是,我们现在不动这萦都城,而是对那几个盟国施压,彻底断了他们的后路,到时候只剩下一个萦都城,孤立无援,想要拿下也只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光是断他们后路又怎么够?”游彦淡淡道,“他们几国能够勾结在一起,本就是因为利益相投,但国与国之间,哪来的长久的友谊?他们能够为了利益与樊国联手,又为何不会为了利益与樊国反目?”
“那属下这就着手去安排人马?”副将道。
“不用了,”游彦站起身,稍微动了动自己因为久坐而有些酸痛的身体,倒了杯热水给自己,“人马早就动身了,三日前就应该到了,估摸着这两日就应该收到战报。”他说着话,将刚刚随手丢到一旁的地图捡了起来,在上面随意划了一道,“最多再有三日,这里往北,就都会是我南魏的地界。”
“那将军,萦都城这里……”
“军中的这几个将军,每日轮流带人去城门下叫阵,气势一定要足,隔三差五地试着佯攻,反正要让城里的人相信,我们依旧一心想要攻城,只是苦于没有办法。”游彦将手里的地图缓缓地合上,“不要打草惊蛇,且等着樊国的这几个盟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属下明白了。”副将朝着游彦拱手,眼底满含敬佩之意。
这副将也是游彦的旧下属,当年在西北也跟着游彦冲锋陷阵过,后来随着陶姜来了这西南。先前因为郭准的处处为难,让军中的这批人总觉得束手束脚,格外的憋屈,直到游彦来了这西南,除掉郭准,主持大局,才让他们又重新找回当年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游彦在战事之上,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多出奇兵,连他们这些旧将都很难掌握游彦的心思,更别提对阵的敌兵,有这样的主帅在,全军上下都多了几分底气。
游彦回身,就着炭盆烤了烤手,随口问道:“今天什么日子了?”
“十月初八了。”副将回道。
“十月初八……”游彦喃喃重复道,“今日是陶姜下葬之日。只可惜战事耽搁,不能亲送他最后一程。”
副将朝着游彦拱手:“等到西南战事终了,彻底剿灭那樊国人,陶将军泉下有知,也会觉得慰藉。”
游彦轻轻地摇了摇头,走到帐门前。方一掀开帐门,冷风便席卷而入,吹到游彦身上,游彦长长地叹了口气,看了一眼帐外巡逻的兵士,感叹道:“这天气一日冷过一日,愈发的不好过了。转眼又到了年底,这战事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将士们也都开始想家了。”
“想来依着将军的计策,离大获全胜的日子也不远了。”
游彦垂下头思索了一会:“郭准那里还是什么都没问出来?”
“他大概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整日里不出一言,什么都不肯交代,”副将回道,“但按照他那几个参军所交代,他与那樊国国主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往来,因为他们不曾见到军中有任何异族人出现。”
“没有直接往来?那怎么就那么凑巧,樊国人上演了一出诱敌深入,而他就刚好在那一日指使邬晟在背后给了陶姜一剑,并且断了所有的外援。”游彦微微皱眉,“就没再搜出什么?”
“属下又派人搜查了一遍太守府,只搜出了一封密信,应该是您到太守府那一日他刚收到的,信上提醒他,要小心都城的来人,做好万全准备,以免露了马脚。”副将迟疑道,“此外再无别的内容。看着那信上的口吻,应该不是第一次通信,但我们搜遍了他先前待过的地方,再没找到一丝痕迹,而郭准,也死活都不肯交代这信究竟是从哪里,由谁寄给他的。”
“小心都城的来人?”游彦微微眯眼,他来西南可以说是转瞬之间的决定,除了长乐宫几个贴身伺候的,再没惊动任何人,连他的家人对此事都毫不知情,只以为他是在宫中休养。直到他捉拿郭准,接手西南的大小事宜之后,蔺策才正式在朝中宣布,由他暂代益州总管,负责西南的战事。那又是谁能那么及时地就提醒郭准?
他眉头紧紧地皱起来,努力回想在长乐宫那一日宫中可曾再来过外人,自己出城的路上又是否惊动过什么人,却是半分的头绪都无。
他与蔺策皆是谨慎之人,尤其在此事之上。前来西南之前,他们便清楚西南之中必有蹊跷,如果游彦拿着圣旨,光明正大而来,闹得人尽皆知,让对方有了防备,他查不出问题所在事小,搞不好连自己也会被套进去,所以他处处小心,一路而来可以说是不动声色。与他前来西南的护卫也皆是先前陶姜为他挑选的那批暗卫,更是忠诚可靠。
如若不是半路出了问题,那难道是……长乐宫之中出了鬼?
但明明先前李埠一案,蔺策对长乐宫已经是一查再查,别说是长乐宫,就算是整个皇城,也早应该料理的干干净净。
突然之间,某个念头涌上游彦的脑海,当年李埠一案真的料理干净了吗?当日李埠的案宗之中有几件事实在不像是他的手笔,蔺策亲去地牢与李埠对质,李埠的回应更显得疑虑重重,但奈何那几案证据确凿,李埠又认的干脆,虽然之后他们又百般调查,依然未曾查出什么痕迹,之后也再无什么事端发生,也只当成是李埠临死之前故弄玄虚,不想让蔺策心安。
但现在,郭准那封密信里分明看得出来,在都城之中,还有一双游彦一直不曾察觉的手,一直潜藏在暗中,伺机而动。
第90章
各种思绪涌上心头,让游彦的脸色不由变得严肃起来。毕竟此事事关重大,如若真的还有这么一个隐患在,而他们又毫无防备,这实在是一件格外可怖之事。
毕竟他们在明,其人在暗,你不知道他是何人,也不知道他掌握着多大的力量,他与郭准勾结只是一时的联合,还是他早已在暗中谋划已久,伺机而动?
他甚至能够掌握游彦的动向,那对朝堂局势又掌控多少?他能够在游彦离开都城之时给予郭准提醒,按着口吻应该给予过郭准诸多帮助,那西南这一切,会不会一开始就是设计好的?那这一切最终的目的又会是什么?
游彦放下帐门,转身回到帐中,在书案前坐了下来,翻找案上的卷宗。
当日樊国在明知实力远不及南魏之时,贸然攻打零陵城,最终落得大败而归的下场,当时游彦心中不是没质疑过那樊国国主究竟是年轻气盛,还是另有谋划。
之后,因为邬晟的一时冒进,致使西南军落入下风不得不求援于都城,蔺策出于稳妥考虑,抽调三万人南下支援,这其中有一万人来自他的亲军,更是以陶姜为帅,为的就是一击必中,即使这样,西南还是出了变故,最终游彦不得不亲自前来这西南,收拾这些残局。
游彦盯着卷宗看了很久,头脑之中的混乱慢慢地清明开来,开始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一切都不是凭空发生,所有的变故联系在一起,突然就变得有迹可循。
先前游彦对那个樊国国主还不了解,但两军对峙这么久的时间,分明可以看得出来他并不是一个狂妄自大冲动冒失之人。相反来说,此人城府极深,颇有谋略。这样的人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攻打南魏,分明是因为留有后手——他在南魏之中另有援手。
因为有这个援手在,这樊国国主才会硬拖着全国之力与南魏一战,而西南之中如此之多的变故也就能解释的清楚。
这么看起来,邬晟当日的冒进,包括之后郭准求援于都城,到后来萦都城一战陶姜之死,说不定都是出自事先的谋划。有人牢牢掌握着西南的局势,一步一步推进至今日。但这人将自己掩藏的太深,至今日没有暴露出一丝一毫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让游彦无从揣测他的身份。
因为除了郭准那封没头没尾的密信,再也找不到一丝凭证,只是因为这些变故实在是太过蹊跷,游彦将所有值得怀疑的地方联系在一起,才形成的推断与揣测,而这些推断有多少是真,游彦自己心中也不敢确认。
但不管是谁,他的目的肯定不止搅乱西南,帮助樊国这么简单。因为即使拖延至今,战事到了今日这个地步,樊国依旧还是处于劣势,尤其是游彦现在来了西南,收拾这残局已是指日可待之事,不管樊国国主如何的挣扎,不管再发生何种变故,都改变不了两国从根本上的差距。
想到这里,游彦的双眉突然紧皱起来。
如果以此来看的话,与其说是朝中有人与樊国联手,更像是这人在利用樊国,利用西南的局势,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至于西南的死活,从来都不在这人的计划之中。又或者,他从一开始,就将西南也算计进了自己的计划之中。
游彦将手里的案宗放下,抬眼看向身旁因为他异常的脸色而茫然的副将:“邬晟现在人在哪里?”
副将慌忙回道:“禀将军,人还关押在交州城太守府,与郭准一样。”
游彦点了点头:“命人再去审问他,当日零陵城一战的来龙去脉,究竟是他自己一时贪功,贸然行动,还是有旁人授意,有没有什么人与他联系过。”话说到这儿,他突然又摇了摇头,“不过邬晟这枚棋子有点太蠢了,那人如此谨慎,定不会给自己留下如此大的隐患。如果当初邬晟的举动真的是被人利用了,少不得还是经了郭准的手。这西南上下,大概只有郭准知道那个人是谁,但是那人不知拿捏了什么筹码,笃定了郭准绝对不会出卖自己。”
副将没能理解游彦究竟在说些什么,迟疑了一下,问道:“那,还用审问邬晟吗?”
“问问吧,”游彦说着话,已经摊开了纸张,提起了笔,“确认一下我的猜测。至于郭准那里,”游彦抬起头朝着副将看了一眼,“他那条命虽然已经不值钱了,但我也不想经我的手来杀他,就暂且再浪费几日交州城的粮食,待战后将他押解回京,交由大理寺处理吧。”
“属下明白。”
游彦垂下眼,看了一眼面前的纸,提笔饱蘸了墨,一面落笔一面道:“唤驿使来,这封信加急送往都城。”
副将朝着游彦手下看了一眼,他并不清楚不过是从郭准那儿搜到一封没头没尾的书信,在这转瞬之间,游彦脑海之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波澜,那只是依着他的脸色就清楚此事事关紧要,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立即拱手:“属下这就去。”
副将步履匆匆,尽管特意挡好了帐帘,但冷风还是吹进了帐中,吹到游彦身上,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低头看了一眼写了一半的书信,长叹一声,继续落下笔来。
西南此刻的战事容不得再有意外发生,游彦必须用全部的ji,ng力,以最快的时间结束这里的纷乱,还西南百姓一个安宁,也让久在外征战的将士们能够早日归乡。但藏在暗处伺机而动的那双手就像是一根刺一样卡在游彦心头,虽然一时没有什么感觉,但总觉得隐隐作痛,更要时时担忧,它会不会有一日扎的更深。
游彦没有时间与ji,ng力,也没有找到机会将那双手揪出来,但又始终不能安心。西南的情况他自觉能够应对,却始终不能放心都城。若是有这样一个人藏在朝中,对蔺策来说是巨大的威胁。而游彦为战事所累,一时半会难以脱身,也只能修书一封前往都城,提醒蔺策处处谨慎,多加防备。
待解决了西南的战事,重新回到都城……游彦闭了闭眼,落笔时又用了几分力气,心中暗自下了决心。届时不管这人藏得如何之深,行事如何的缜密谨慎,他都会将这人挖出来。西南成千上万将士的性命,还有这南魏的安危,还有被自己人构陷而死的陶姜,这些账,都要一件件一桩桩好好地与这人算算清楚。
帐门再次被掀开,游彦抬眼看了一眼,朝着副将点了点头:“让驿使稍候。”说着话,又低头在纸上匆匆写了起来。
副将应声,却没动,而是朝着游彦道:“将军,军中有使者来访,请求见主帅。”
游彦已经落了笔,正回看自己的信,见内容无误,轻吹了几下墨迹,准备将信封号,闻言不禁抬起头来:“何人?”
副将道:“是樊国那几个盟国之中的一个。”他说着话,将一直握在手里的一张纸递了过去,“跟他们前后脚到的,还有这封战报,跟将军您预计的差不多,北上的那队兄弟首战告捷,并且一鼓作气,继续朝前进发,攻势极盛,番人大概自知无法抵挡,所以遣了使者前来求和。”
游彦将信封好,递给副将:“此信紧要,八百里加急,不得有丝毫耽搁。”
副将拱手:“属下明白。”他拿着信就要向外走,但还是忍不住回过头来,“那个番邦使者……将军您要不要见一见?”
“见是一定要见的,”游彦唇角向上扬了扬,“不过不急于这一时半刻。况且,战报不是只回来一封,这樊国的盟友还有两个,我不信他们能够扛得住。总还是都要来的,那我就不妨等着人齐了再一并来见,也省的一个一个的浪费时间。”
“是。”副将领命。
游彦刚刚急着动笔,手上沾染了墨汁,就着一旁盆里的冷水随意洗了洗,沉吟道:“那使者前来没有惊动城中的人吧?”
“禀将军,没有。”副将道,“属下已经按照您的命令,派了人前去城下叫阵,那萦都城里的人躲还来不及,又哪有ji,ng力盯着咱们营中来了什么人。”
“那就好,这两日派人提前去官道上候着,见到其他两国的使者便接到军中来,省的一时不察被樊国人发现,那我后续的打算,可就泡了汤。”游彦洗了手,随手在衣摆上擦干了水珠,在炭盆前烤了烤火,“至于先到那个,好吃好喝招待着,但,不许他外出,也不许军中任何人与之接触。哪怕是送吃食的人,都不准与他说上一句话。”
游彦说完,嘴角向上扬了扬:“另外,回令给那那几队人马,命他们继续攻势,不必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