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卸甲后我冠宠六宫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免费阅读-酒千觞(113)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你看,你在这种环境其实不太舒服是吗?有人苦口婆心地给她讲道理,男人的环境,女子其实很难融入。

你说得有道理,我回去便上书陛下,提议禁止官员狎妓,几位大人意下如何?

绿绮强行忍住笑意,刚刚曲红昭关心了她一句,让她在这场谈话中下意识偏向了曲红昭。

她对面的大人干笑了两声:曲将军,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那就把重点快点给我呈上来。

绿绮以往见到这些大人时,都是他们随意享用、摆弄姑娘们,眼看他们被一个女子怼得说不出话,只觉得特别有趣且解气。

只是接下来一位大人的话,又让她低下了头。

曲将军,看看你周围的女人,她们和你完全不一样,她们要倚门卖笑,要对我们这样的人卑躬屈膝,但你不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曲红昭拍碎了他面前的酒杯:说重点。

那人清了清嗓子,因为你出身定北侯府,你是天生的贵女,你们的身份从出生起就注定不同。

所以?

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是贵女,就因为大家闺秀稀少,才珍贵,才能引得京中青年才俊竞相求娶,那人继续道,官员也是一样,曲将军现在是朝中独一份的女官,独一无二,提起世间奇女子,谁不盛赞一句将军威仪?但若颜李二人入朝,将军还有什么特别可言?

曲红昭笑了起来:你认真的?

自然,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假使越来越多的女子站上朝堂,曲将军岂不是要泯然众人了?

你们到底以为我有多卑劣,会因为这种理由去毁人前程。

这怎么能叫毁人前程呢?曲将军,只是不让她们做官而已,几百年来天下女子都没做过官,她们不是仍然过得很好吗?她们就该过安安分分的日子,将军何必非要鼓动她们抛头露面呢?

绿绮不知自己为何会因为这句话愤怒,这些明明不关她的事的。

偏偏张大人还指着她:不信你问问这个妓子,她想做官吗?

谁说我不想?绿绮不知自己是哪里来的勇气,突然喊出了这样一句。

没人让你说话!张大人突然暴怒起来,撕扯了一把她身上的轻纱,把她扯得衣不蔽体。

大堂中响起一片起哄声,绿绮连忙捂住胸口。

曲红昭迅速脱下外衫披在她身上,自己握住了张大人的手指,稍稍一用力,就让其痛叫着顺着她的力道跪在了地上。

一旁的客人大概以为是妓子在打嫖客,连忙呼喊着叫青楼护院过来。

曲红昭看他一眼,顺手拍翻了桌子:少管闲事。

正打算过来劝架的两位大人被酒水、菜肴糊了一脸,那呼喊护院的客人也立刻闭了嘴。

你敢对我动手,你不怕弹劾?!

你在我打过的人里,甚至不是官阶最高的。

女官之事,陛下和曾学士都站在我这一边,你没有任何胜算,别挣扎了。

张大人哀哀呼痛,却还要嘴硬:此事我绝不会退步!我若退了,来日岂不是要被女子占去半边朝堂?

真巧,我也不会退,曲红昭微微用力,听到他关节的脆响,她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绝不会辜负她们。

她放开手,看着张大人倒在地上,又看向另外两人:损坏的桌椅碗碟你们谁赔偿一下?

我、我来。

很好,曲红昭抱拳一礼,感谢几位大人今日宴请,我先行一步。

她在众人的注视中转身离开,经过门口的老鸨时,还歉意道:给你添麻烦了,张大人他们会赔偿你的损失。

老鸨呆怔地点点头。

曲红昭向外走去,绿绮忙追了上去:等等,你的衣服!

没事,你披着好了。

绿绮在门口顿了顿,又对着她的背影喊道,女官的事,祝你马到功成!

曲红昭闻言,回头对她微笑:谢谢。

151.第151章八出之罪

陛下,臣有话要说。

曲将军当然有话说,朝堂之上,有人出言嘲讽,你总是有话要说。

曲红昭轻笑:我们现在讨论的并不是女官的问题,大人可以放松一些。

他们在商讨的,仍是新科进士的去处。也不知为何这一届科考偏偏闹出了这么多与往日不同的情况,除了两位女子,还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在一众进士中,看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时,众人都有些惊讶。此时朝堂上,商议的便是要如何安排他的去处。

枢密院、翰林院等都在互相推诿,谁都不想放人进来,怕老者担不住劳累,死在任上,让他们没来由地沾一身腥。

爱卿请讲。

谢陛下,曲红昭转向正商讨的几位文官,我刚刚听到有大人好奇,李老是否因为屡试不中,才导致这把年纪方取了进士功名。我恰好知道这个答案。

确然有不少人在好奇此事,闻言便道:那就请曲将军说来一听。

几位学士应该看过李老的履历,知道他年纪轻轻便过了乡试、会试,还曾是当年的乡试案首。

有位主考颔首道:没错,所以本官也心下好奇,只是一直没得到机会当面提出这个疑问。听曲将军的意思,你与此人相识?

曲红昭点头:我第一次见到李老,是在北戎一座官邸当中,他正在月色下劳作。他见到我们,便托我给他的妻子带一句话。

曲将军,有人反对,我们在商量正事,你何必用煽情的手段?

你觉得我在煽情,但我所能描述出来的,不及当时万一,曲红昭看着他,如果我真的想以情动人,我会告诉你,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几乎滴水成冰,他伛偻着身子,在井边洗刷夜壶,手上生了无数冻疮。我们与他搭话,才知道他是建武三年即将赴京赶考时被北戎人掳走的,他在那里被囚禁了四十年。他托我把一只木簪转交给他的夫人,但我们离开北戎后,只找到了他夫人的墓。

朝上一片安静,也许他们并不会与莺儿这样一个被掳走的小丫鬟共情,但一个曾经前途无量的读书人流落他乡四十年的故事,的确会令众人唏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