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种田奋斗史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方瑜-格格党(60)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到了准备夕食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下学了,这是孩子们第一日入学,陈如松特地去接,不只是七岁的二儿子,大儿子他也要去接。

片刻后,陈如松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回到家。

看着两个孩子都是轻松的神态,自家男人也是带着笑意,杨稔心里松了口气,但还是关怀道:小景,知行,今日过得怎么样?

小景带着笑意回道:很好,娘,教我的先生竟是位举人,并且学识十分渊博,实在令人敬佩。

府学的先生是位老举人,杨稔早就听自家男人说了,并不惊讶,不过这没告诉儿子么,杨稔心里有些懊恼,怎么就没告诉呢。

好,小景就安心跟着先生学,同窗好相处吗?既然大儿子敬佩先生,那么先生是没什么,就看他的同窗如何了。

说起同窗,小景带着一丝激动道:也很好,大家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我们互相交流文章,总有不同的感想。

看来大儿子还算顺利,杨稔笑着点头,知行呢,私塾先生如何,同窗如何?

先生比徐先生看着严厉,我都不敢讲话,同窗都还行。知行并没有多满意。

同窗没欺负你吧?要是有谁敢欺负你,不要怕,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先示弱,回家跟爹娘说。杨稔不想让儿子忍,自家儿子不是惹事的,但也不能怕事。

能在私塾念书的,她相信家世不会高到哪去,自家不至于惧怕什么。

知行摇头,没有,他们只知道看书。

想是都不熟悉,日后你们就能一块玩了。两个儿子都顺顺利利入学,杨稔终于放下心来。

两个儿子上了几日学,陈如松就开始出门载客,已经在家里歇了好些时日了。

大儿子不用再接送,还能顺路将二儿子送去私塾,因为府学与私塾离得近,于是每日吃完早饭,两个儿子一块出门。

不过下午下学,杨稔就没要大儿子接,自己去接了二儿子回,因为府学到底不同,有时先生传授的知识,有些难懂,儿子会想跟同窗交流交流,这样的话回来的就晚,没必要还让他去接弟弟。

杨稔自己也有空闲,自从买了两个人,她是真的清闲,孩子都大了,每日琢磨给他们做什么饭菜,吴婶的厨艺挺好,也就不用杨稔动手,只要说出来就好,买也是吴婶去买。

如今,她每日上午就带着女儿练字,下午做做针线活,琢磨一家家里的事情,然后接知行回来,将整个家打理得不用自家男人操心什么就好。

每次自家男人要载客到县城,杨稔都细心地给他准备行李,一定会用到的,可能会用到的都准备上,以防万一。

于是不仅杨稔感受到了家里买了两个人的舒心日子,陈如松也感受到了,从前,他和媳妇都忙,出行虽然也准备的很好,可比不上如今舒坦,家里是真的什么也不操心,每日他只管挣银子。

而且如今载客也更方便,府城县城都有房子,在哪都能住自家,吃什么自己弄,还少花几十文甚至几百文钱。

如今搬到府城,离陈家村实在远,陈如松托了陈二哥,一旦他爹有什么不对,就赶紧想办法喊他,县城载客到府城的几个同行,都是熟识了,让他们带话都是能行的。

这样托付之后,陈如松每次到县城,也还是要回一趟陈家村看望爹娘,他爹的身子骨已经是不大好了,若不是想着自己两头跑,每次回来就能来看爹娘,即使是担心儿子在府学受欺负,他也得先在县城待上一段时日守着爹娘。

杨稔很支持自家男人去看望二老,每次都叫他买些适合老人的东西过去,两位老人,如今公公是一直病着,婆婆虽还能动,可也虚弱了许多,陈大哥这次倒是还算拎得清,一直任劳任怨照顾两位老人,没听自家男人说大房对二老有哪里不好。

十一月中旬,卧病在床好几年的陈大兴去世了,一家人回家奔丧。

老伴去世,对田氏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她原本就极为虚弱,开春没多久,就跟着去世了。

两位老人的去世,对三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二老不管如何,对几个孩子都是疼爱有加,没有多偏心哪个,在三个儿子心里都是很有分量的。

杨稔心里也有些低落,公婆待她也算厚道,她当初喜欢偷懒,也没说什么,之后分了家,也并未多管自家的事,比起别家的公婆,自家公婆真是算极好的。

帮着安葬完田氏的亲近族人看着三兄弟都很悲痛,连那两个儿媳也伤心,不禁出言安慰道:你们爹娘都活到六十多岁,算是高寿了,别太伤心,往后的日子还要好好过。

第103章乡试

为什么是两个儿媳,因为族人看着陈大嫂并不悲痛,虽然没露笑颜,但看着并不如何伤心,一脸松快。

而陈二嫂和杨稔都是情真意切的为两个老人伤心。

两位老人过世,夫妻俩回陈家村的时候骤减,应该说陈如松回来的时候骤减,毕竟每次都是他坐驴车回来,杨稔要顾着三个孩子,在县城时还能跟着回来看望,在府城那是不好回来的。

回来是为了看望二老,如今只是每年回来给二老扫墓就好,其余时候,就回来的少。

乡试三年一次,刚好田氏去世这一年就举办了乡试。

小景作为孙辈,要守孝一年,这一年的乡试不能参与。

等小景参加乡试,已经二十岁,要不要在孝期过后给他定亲,夫妻俩心里都有些犹豫不决。

沉默片刻,陈如松说道:原先是想着儿子考中秀才,就给他定亲,可他偏偏更争气,成了一等的秀才,是廪生,我便想,让他这一次考了乡试过后再议,试一试,瞧瞧他有多少本领,下一次能不能过,若是二十岁中举,那相看的人选都是不同的,甚至能说是天壤之别。

我也是这样想,十六总觉着还小,这会也才十六岁半,不大,总得过了十八岁。在杨稔心里,儿子总是没有长大的。

可如今要拖到三年后才能去考乡试,小景便有二十岁,这第一次参加乡试,我想着只怕难以考过,那这年岁就大了,二十岁的秀才可不能跟二十岁的举人比。举人二十岁没成亲,人家抢着要结亲家,二十岁的秀才,总是差点意思。

那就帮他相看吧,先成家再立业。当初那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已到了要成家的年纪了,杨稔恍然发觉已过了这么多年,她竟马上就要有儿媳了。

还没开始相看,得知消息的小景就连忙拒绝了父母。

如今我只想一心科举,成家之事想等到考中举人再议。

可三年之后你未必能考过,再三年之后你就二十有三,若是再不成,再一个三年就二十有六了。杨稔也不想儿子成亲早了,十六七岁在她眼里是真小,她打算先给儿子定亲,等他满了十八岁再成亲,这个年纪就刚好。

陈如松在一旁点头,乡试比院试更难,儿子院试要两次才过,乡试每个两三次只怕不成。

我定能考过的,爹娘放心。小景还是坚持,如今成亲,不过是多了一个分心的人,他只想专心科举,秀才还不够,举人才能有些分量,只要他考中举人,爹娘就都能过好日子了。

儿子不想成亲,作为尊重孩子的爹娘,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也就听进去了。

就给你两次机会,考两次若是还未中举,那你就得先成亲,只怕到时已不好找了。二十三虽还未成亲的人,也没几个,旁人只怕以为有什么毛病呢。

小景用力点头,爹娘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虽然答应了儿子,可夫妻俩心里都有些沉甸甸的,二十三岁再议亲,只是秀才,可不会有多好议了。

既然是小景自己要求的,咱们就听他的,他如今读的书多,比咱们要聪明,知道怎么做对他是最好的。第一次当娘,杨稔也有些把不准到底怎么做,既然儿子自己想好了,她就暂且顺着儿子的意思。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