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种田奋斗史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方瑜-格格党(6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陈如松点点头,安慰自己和媳妇,二十三也还好,没到三十就还好议亲,要是三十多那才难议。

说完,他觉得安慰到了自己,儿子到底还是秀才,进了府学的廪生,虽年纪稍大,可也不算太大,没订过亲,说亲应当不会太难。

既然答应了,夫妻俩也就暂且放下为儿子相看的心,陈如松照例去载客,杨稔则在家里打理一大家子。

不过夫妻俩不打算给儿子相看,不代表没人看中。

决定暂且搁置给儿子相看一事没多久,就陆续有媒婆上门。

有些是主动问有无看上的,帮忙说和,有些则是受人之托,女方来询问意思。

有好几家是不错的人家,杨稔是真的心动,只是既然答应了儿子,她也不能反悔。

若是等几年,未必有这样好的女娃。杨稔稍稍有些焦虑。

再问问儿子,这次他还是坚定,咱们就对外说这几年都不给儿子定亲。儿子到底还算小,十六七岁的孩子,陈如松担心他只是一时兴起,觉得定亲成亲麻烦,这才推脱。

于是看重的几家,杨稔过去询问小景的想法。

娘,她们再好,如今也与我无缘。小景还是坚决的要成为举人后再定亲成亲。

那好,日后这些给你说亲的娘都推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三年转瞬即逝。

开春,杨稔就在为儿子今年八月的乡试做准备,到省城要大半月,省城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在路上过大半月,省城也要待上好些日子,回来又要大半月,就有一个多月在路上。

为了儿子的乡试,家里特地再买了头驴,原先的已经年老了,从县城到府城这几日的路程还算好,让它跑大半月到省城歇上一些时日再跑大半月回来,不太受得住。

这头驴要比老驴贵上一两银子,十几年了,价钱高一些是正常的。

车架也换了新的,瞧着比老驴车气派些。

给你们备二十日的干粮,还有肉干和腊肉,先吃腊肉,肉干能放得久一些,还有酱,也备上一罐,到时混着炒米吃。杨稔先计划着,免得到时手忙脚乱。

陈如松点头,回来的干粮你就不用操心了,省城一定有卖的,这么多人过去,回来总是要带食物,会有卖的,便是贵上些许也好,家里预备的到时也吃不得。

杨稔应下,我知道,只给你们准备去的,回来你就自己操心,再带两床被子吧,路上住宿万一被子不好,或是有个意外要睡驴车,总还是要盖下被子的。

他们这边,即使是大夏日,晚上也还是有些凉意的,儿子是要参考的人,自家男人要驾车,两人的身子可都不能着凉。

好,带着好,记得给儿子带两身衣裳换,我就带一套,到省城就换下来,回来再换。在省城是住客栈,不好洗衣,还是忍忍脏,别多事了。

银子也要带够,以防万一,不如换张银票带在身上。虽路上盗匪极少,可凡事都有例外,谁也不能确切地说一定不会有。

这个确实要,明日我去钱庄换个五十两的银票,我跟儿子身上也都带着银子,出门在外,没有银子是不行的。

不仅杨稔早早就给儿子准备起来,陈如松也是,还有大半年,就琢磨着带些什么,夫妻俩已经早早的忙碌起来。

事先准备也有好处,到了临近出发的日子,一切能提前准备的都已准备好,杨稔只需要在出发前几日做好干粮炒米就好。

肉干在五月就开始制作,就是煮熟晒干,怕不好咬,杨稔是切成小块小块的晒,到时一块就是一口,慢慢地嚼,还是能吃得动的。

腊肉比肉干好吃,用油炒好炒干一些也能放几日,先吃了腊肉,若是吃完之后到了有卖食物的地方,就可以不用吃肉干,没有就得吃肉干。

小景问过他先生,乡试参考带上三四十两银子做盘缠就好,我便预备五十两银子,小景带二十两,我带三十两,至于那五十两银票,我就藏起来,不到必要不拿出来,这样预备着,不会缺银子使。出门在外,总是身上多备一些银钱的好。

杨稔赞同,是要多备些银子。

我带小景去省城,你在家要小心。从没跟媳妇分开过两个月这样久,从前只是半月,媳妇在县城,又有亲人陪着,如今却只有两个下人,陈如松是不太放心。

我会的,家里你放心吧,有吴叔吴婶两人,咱们街坊邻里也算熟识,府城如今也是太平的。三个大人,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并不怕什么。

若是遇到什么事,就去找通判,另一支的族人也是族人。碰上什么事,陈家村远水治不了近渴,还是得靠府城这位族人。

这几年,虽没接触过,但陈如松瞧着这位通判是个正直的人,自家不会惹麻烦,碰到麻烦,求他帮个忙看在同族的份上也许能成,便是不帮,也让旁人有个顾虑。

你放心,安安心心带小景去参加乡试,家里不会有事的,别让小景也跟着担忧家里。这一次乡试,也是极为重要的,杨稔很希望儿子能一次考中。

六月下旬,父子俩出发去省城,第一次去,还是早些为妙,免得路上出什么岔子,到得早,在客栈多歇几日,好好巩固一番都是好的,到得晚,刚来就去考,只怕身子骨稍稍弱一些的都受不了。

这次也是跟着别的去省城的驴车一块出发,好几辆驴车,都是去省城赶考的秀才们,一块出发不仅更安全,路上歇息时,小景还能与他们一同交流。

丈夫和大儿子出了远门,杨稔即使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也会心里担忧,他们没去之前,她还想着儿子中举,出发后她只想着安全回到家就好,虽然这样想很没出息。

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这日子还算平静,只是少了两个人,显得格外安静。

之前自家男人每月都有不在家的日子,可府城和县城两地来往,不算太远,隔几日就回来了,况且小景是每日都在家的,如今是父子两人不在家,就感觉空落落的。

第104章中举

杨稔在家里左等右等,等了两个半月,父子俩才从省城回到府城。

这么久未见,一到家,一家人抱作一团,杨稔激动道:可算回来了,真是让人惦记。

陈如松紧紧地抱着媳妇,连连点头,可不是,咱俩还没分开过这样久。

小景就一手放在父亲的背上,一手放在母亲的背上,三个人这样抱了好一会。

还是杨稔先松开了手,父子俩都回来了,也不急着这一会亲近,你们刚回来,很累了吧,饿不饿,先吃饭吧,吃完饭歇息。

陈如松应道:是挺饿的,路上吃得不好,到了半路,那干粮硬邦邦的,都是不想吃的。这两个多月,陈如松都瘦了不少,儿子到省城还要苦读,即便他每日给炖了鸡汤,也还是瘦了许多。

杨稔理解地点头,干粮偶尔吃吃还好,一直吃是指定不行的,可出远门,路上并不算安全,吃自己的粮食是最好的。

你跟小景先洗漱一番,估摸着你们这几日会回来,我让吴婶每日都备了一锅热水,好让你们回来时能马上洗漱,先去吧,饭菜待会就好。

好,康康呢?离家两月多,陈如松不仅想媳妇,也想两个小的,知行这会在私塾,可女儿应当在家。

隔壁李家嫂子会织细棉布,康康喜欢,就过去看了。李家女子都是在家里靠织细棉布为生,康康很喜欢,李家也不排斥,康康就时常过去玩。

也是最近女儿才喜欢上的,杨稔已想好,若是过几日女儿还是喜欢,她就拿些银钱给女儿拜个师,李家嫂子织的细棉布细密柔软,技艺十分好,就是不知是否会收徒。

这些过几日再说,杨稔知道自家男人定是想女儿了,我去叫她回来。

父子俩去洗漱,杨稔叫吴叔将驴车上的东西收拾一番,叫吴婶给父子俩做饭。

将女儿喊回来后,想着让父子俩早些吃饭,吴婶淘米煮饭,杨稔就洗菜备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