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种田奋斗史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方瑜-格格党(73)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好在一切还算顺利,七月下旬,李如娘经过一日一夜的生产后成功诞下长子,这一辈的长孙。

洗三满月陈如松都没赶上,好在孩子的父亲在,在满月,陈知景先将女儿的大名取好,叫望晴。

之所以拖到这时才给女儿取名,当然不是他不喜欢女儿,而是一直不知道该给女儿取什么名。

总觉得什么都不好,思来想去,想了许久,才决定下来叫望晴,希望她一生光明灿烂,没有阴云。

儿子的小名叫英哥儿,希望他日后能英明神武。

英哥儿满月已是八月下旬,很快庄稼就全部收完,杨稔便让吴叔驾车去与租种田地的农家说清楚,明年不租出去了。

这几亩旱地本就产出极差,农户听了也没太大的心情起伏,本来就是顺便种着,只多个几十斤粮食,还劳心劳力的,不给种就不种了。

地收回来了,杨稔问清可以在旱地盖一座房子后,就请了之前打听好的人家帮忙建房子,府城是可以但她不知京城是否不同,是以还是谨慎问过再动工。

因为要求高一些,这房子建得久,一个半月才完工,建好之后,杨稔就带着吴叔吴婶过来给兔子砌隔间,十一月初,能养几十只兔子的隔间也都建好了。

庄子虽然围着,但砖瓦房还是有围墙的,总不能跟田地一块,猪兔鸡鸭都有专门的地方养。

十二月中旬,陈如松载着儿子归来时,杨稔已将一切都准备妥当。

知行没有考中秀才,这是一家人都心里有准备的,是以虽有些失落,但只是轻微。

回来之后,一家人开始准备年货。

今年家里增多了一些产业,虽没多少,可到底是有了,也算是个喜事。

对于两个铺子,陈如松的建议是:两个铺子都有些偏僻,自个做生意只怕也不利,先就租出去,等咱们想到什么能长久经营的生意再收回来,鸡蛋鸭蛋那些,不能长久卖,且也挣不了多少银子。

杨稔没有意见,这也好,建好宅子后我抓了五只小猪仔养着,养了二十只半大的鸡,还有抓了一对兔子,因着没养过鸭子,就没买。这些才刚养没两月,便是到明年铺子期限到了,也卖不了什么。

实际这些,咱们找铺子收了就好,虽少些银子,可咱们也养不了太多鸡鸭,二十只鸡,一日也就二十个鸡蛋,便是养了鸭,一共三四十个蛋,不必要铺子。

我是想着,收了郊外那些农户家里的鸡蛋。杨稔解释道。

那样是能长久经营,可不挣多少银子,还累人,忙前忙后。这些时日,陈如松也没闲着,在想买下的铺子能干些什么,媳妇说的这个他早就想过。

杨稔无奈道:既然这个不行,那我就没法子了。

不急,如今家里还能过,慢慢想,想出一个挣银子的好法子来。

如今儿子进了翰林院,过两年就要分官了,听说一般是六品和七品官,不管如何,有官位自家又不一样了,陈如松如今也不敢踏大步子,生怕遭人嫉妒,当官不是那么一帆风顺,这些能避免的,他得小心着些。

郊外的庄子建好了,过年一家人直接就到庄子过,这是自家的地盘,与京城租住的宅子感觉不同。

房子建得与府城的有些像,前有垂花门后有后罩房,建得很大,后罩房七间,如今是独独给康康,待日后珍娘大了,分三间给她。

一家人住的地方与府城一般无二。

一片六亩多的地,房子就占地一亩多,余下的五亩,杨稔分出一亩地来种青菜,自家一大家子人,每日吃的菜也是要不少。

还要养着两只兔子,这会只有两只,待日后繁衍起来,一亩地的青菜只怕还不够,要多种些。

郊外的房子住得太舒服,以至于回到京城一家人都有些不适。

再看这里,总觉得拥挤的很。杨稔笑道。

京城里面,寸土寸金,与外面自然不同。郊外是松快了,但有时需要些东西还得驾车进城买,还是有些不便的,不过也是这次第一次住,等之后都准备妥帖就不会有不便了。

时间飞逝,一转眼又到了四月,杨稔给父子俩收拾行李,今年,小景觉得弟弟或许能得个名次,一家人期盼起来。

五月初,父子俩又驾车出发。

而这一次,知行也不负所望,考中了秀才,这一年他实岁十七岁。

归来之后,看着娘和大哥大嫂高兴的样子,爹也放声大笑,知行才真真切切感觉到了考中秀才之后的喜悦。

只是,知行小声道:我比大哥后考,却只是末尾的名次,比大哥差远了。

那你还想怎样,都十七岁考中秀才,少年秀才很不错的,该高兴的时候,你大哥当初在府城考时,不用奔波,有更多的时候看书,你光是在路上,两次来回就花了一年,这是不好比的,考过了就别想那些,过了就是极好的。陈如松劝慰道。

杨稔也安慰道:是啊,你跟你哥这不好比,他当时一直在家里苦读,只提前几日出发去考,你却要提前三个多月呢,哪里能相提并论,别想了,快高兴高兴。

爹娘的安慰,到了实处,知行想想,自己在路上的时候,也确实是不好看书,于是不在纠结自己只考了后排的名次,心情愉悦起来。

每次回去考试,即便坐的是自家的驴车,可是路上花销,都要十几二十两银子,一次是十几二十两,两次就三四十两,花销不低,知行想着爹娘辛辛苦苦挣银子,就心疼这些银子。

好在,这次之后,就不用三年两次跑回去参考,族里也给了奖励,抵了大半花销。

之后回省城考乡试,是三年一次,他一定要很有把握再去,免得浪费爹娘辛辛苦苦挣的银子。

杨稔喜道:既然知行考中秀才,那就该说亲了,年前的年货如娘你来准备,我和你爹要给知行好好找找合适的人家。

李如娘笑着应下,娘放心,儿媳一定好好准备。

小叔子考中秀才,于家里是很有好处的,她也很高兴。

给二儿子说亲,夫妻俩不仅自己四处寻摸,也托了媒人打听。

陈宗兴得知旁支族人又出了一个好苗子,很是高兴,听说亲事还没定,他思索片刻,做了决定。

将陈如松请来,夸赞了一番知行后,陈宗兴就直言道:清河崔氏旁支有一女,到了说亲的年纪,比知行小两岁。

原来是想给知行说亲,陈如松眼前一亮,大族叔在京城待了这么久,认识的人不是自家可比拟的,族叔介绍的,定然是极好的,请族叔细说。

陈如松的态度令陈宗兴十分舒坦,他有意做媒,可也得人家领情,要上道,否则这媒做得毫无意义。

这家在京城已待了有些年了,出过几个五六品的小官,如今当家的正是我的下属,是从五品的鸿胪少卿,他的长孙女要说亲。

这,只怕人家瞧不上知行吧。自家能娶到同知大人的女儿,一是小景自己出色,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二是自家勉强算是半个腐书网,与族里的关系还有。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