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禁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80)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武后大胜此战后,便开始大肆提拔武氏子弟与寒门子弟。第二年,武后寿诞,太平自长安送来贺礼,恭贺武后松鹤延年。武后大喜,暗记一功。扬州叛乱时,长安乃至关中一带,无一处响应,想来定是太平暗中稳住了这几处的局势。

同年,刘仁轨病逝。

武后不朝三日,以表哀伤,随后追谥刘仁轨,大大嘉赏,顺势命太平接管刘仁轨的全部政务,继续镇守长安。

太平趁机拔擢亲信,安插在了长安各处官署之中。甚至,刘仁轨在世之时,给太平推举了好些个心腹士子,太平便想方设法将这些个心腹士子安插到了洛阳各官署的最低层。

武后不是不知太平的举动,只是这些事情太过寻常。她那几个侄儿也会推举心腹入朝为官,动辄便是五品。相较于太平推举来的八、九品小吏,武后实在是没有理由否决太平。

太平只是养几个小官罢了,没个十余载,这些小官是绝对爬不上来的。武后反倒觉得这个女儿行事柔和,不如她那些侄子,一个两个都懂得趁势插针,掌控重要的官职。

反正大权在握,又是信得过的亲女儿,武后现下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顺理成章地君临天下上,便没有多做深究。

婉儿好几次看见太平举荐的奏疏,都暗暗为太平绷着心弦,思忖该如何帮太平顺水推舟地办成这些事。

哪知武后只轻笑一声,摇头叹道:太平就这点出息,准了。

婉儿这才把心弦松懈下来,也许这便是殿下选择的道。所谓百川归海,莫看小吏不起眼,若是多了,也能汇成沧海,掀起滔天巨浪。

猜到太平的路数后,婉儿后面再看见这样的奏疏,心绪终是波浪不惊,悄悄地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与官衔。

是夜,太初宫夜深人静。

婉儿一时睡不着,便凭着记忆,在宣纸上写了一遍这些日子记下的人名。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皆有三五个小吏,甚至在武承嗣与武三思府上也安排了几个不起眼的小吏。

红蕊看婉儿写得出神,不由得探头瞧了一眼,这些都是什么人啊?

婉儿没有立即回答,蹙眉上下扫了一遍后,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把将宣纸揉成了纸球,正色道:把火盆拿过来!

红蕊听婉儿语气严肃,不敢怠慢,当即便把火盆抱了过来,放在了几案边上。

只见婉儿把宣纸移近烛火,点燃烧着,投入了火盆之中,亲眼看着这些名字化作灰烬后,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叮嘱红蕊,方才你瞧见的名字,一个都不要透露出去。

红蕊猛点头,诺。

婉儿微微扬了扬唇角,早些歇着吧。

红蕊退至了榻边,睡了上去。

婉儿杵着腮,轻轻拨弄那盏太平送她的走马灯。灯上的红衣小人依旧鲜艳,哪怕没有眉眼,婉儿也记得她的殿下是什么模样。

殿下,你是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么?

婉儿在心间轻问,若是殿下想如此行事,明年守陵期满殿下一定会回洛阳。她确实想念太平,可又不想太平在这个时候回来。

神都的腥风血雨即将开启,太平若在这种时候浑水摸鱼出手,无疑是火中取栗,凶险万分。

唉。婉儿沉沉一叹,今时今日,她知道太平绝对不会遵守那个二十年之约。

既然殿下选择了这条险路,不论前面等着她们的是什么,她也愿意陪殿下风雨走这一程。

第113章不归

垂拱二年正月,李旦病情大好,难得地上了朝堂。武后突然当朝宣布还政天子,李唐旧臣暗暗窃喜,武氏新官们惴惴不安。

谁知李旦在这个时候捂着胸口猛烈咳了几声,连连摆手,当着众臣之面驳回了武后的请求,言辞恳切地请求武后继续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

天子如此,李唐旧臣们失望之极。如今太后大权在握,他们也不敢当面跳出来为天子请命,是以一个一个地都选择了明哲保身。

随后,鱼宗保上书,请设四方铜匦,接受四方的谏议。武后欣然许之,下令铸四色铜匦,分别安置在四方宫门前东门是青色铜匦,名为延恩,自荐求官者可投名于此;南门的是红色铜匦,名为招谏,可以直言政令对错;西门的是白色铜匦,有冤者可以投状伸冤;北门的是黑色铜匦,密告者可往里面投递知悉的私密之事。

因为每日四匦奏疏颇多,是以武后特别新置了知匦使,官名叫做补阙或拾遗。每日傍晚,就由这些知匦使把箱子中的奏疏收整一起,呈递给武后一览。

得此四匦,武后收到了不少密报,借由这些密报,再默许手下酷吏行事,自这年开始,腥风血雨,不曾断绝。

这是帝王的必经之路,回首只见一程白骨,低头只有满手鲜血。

不得名正言顺,便求威慑人心。

在这种时候讲不得仁慈,也讲不得真相,有的只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一程披荆斩棘后,方得君临天下。

这条路先前没有一个女子走过,可武后心意坚定,她就是要走出一条女子称帝的血路,不管付出什么代价。

酷吏横行,人心惶惶。

不少李唐旧臣指望不了天子,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偏安长安三年的公主身上。长安这三年来,平静无波,接连三年皆是大丰之年。

太平广积粮食,亲率羽林军与相关官员们疏理河渠,这三年不单给先帝守了陵,还做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政绩。

眼看这三年守陵之期已至,神都不少官员都期盼着公主早些还朝,勿让一些酷吏小人充斥朝堂,扫去一些血腥阴霾。

这些请公主回返长安的密信如今正放在太平的几案之上,太平视若无睹,继续拿着《孟子》细读。

春夏端了甘露进来,小声问道:殿下,要收拾行装么?

太平不悦地瞄了一眼春夏,怎的?那些人的主意都打你身上了?说,他们给你塞了多少银子,让你来问本宫这句话?

春夏大惊,急声道:奴婢一个铜板都没收!奴婢以为殿下思念大人,想急着回神都,才多嘴问这一句。

太平放下了《孟子》,侧脸望向窗外,目光忽然变得悠远,喃声问道:你想红蕊么?

春夏没想到公主突然来此一问,怔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想。

太平嘴角微扬,笑得苦涩,我也想只是时机未到,还不能回去。

春夏瞪大了眼睛,啊?不回去?!

太平点头,现下回去是找死。她定会被那些不臣阿娘之人捧起来,捧到阿娘的对立面,为全阿娘的帝业,她或死或下狱,定无善终。

春夏不禁倒抽一口凉气,那殿下如何留在长安呢?

拖一日,是一日,到了明年便好。太平只能等,等一个天机。这几年她颇重农事,为的就是明年的那场饥荒天灾。她是应该回去,可绝不能在那场李唐王室的大杀戮前回到洛阳。

殿下。殿外忽然来了一名玄衣少年,左颊上有一道疤痕,周身都散发着一股冷冽之意。

太平笑意骤深,李统领,快进来说话。

玄衣少年领命走入殿中,春夏便知趣地退出了殿去。

此人是刘仁轨的义子,名叫李澄,如今是南衙禁军的统领。刘仁轨病逝之前,将此人推举给了太平,此人后来便成了太平在长安的第一心腹。

李澄恭敬地对着太平一拜,殿下,神都探子发来密信,我们的人当上了知匦使。

这几年太平举荐了太多小吏,多到武后都记不得太平推举了哪些人。这些人当上小吏之后,无功无过,像是石如大海一样,沉在了底层。

越是不起眼,就越容易办事,越方便打探想要的消息。

太平微笑,神都那边还有其他消息么?

李澄想了想,认真道:今年科举,太后要亲临殿试,命女官上官婉儿现场出题。

恋耽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