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禁庭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流鸢长凝-流鸢长凝 免费阅读(8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太平的笑容中多了一丝骄傲,她的婉儿也开始显露锋芒了。只可惜,今年她不能像上辈子那样,亲眼一睹她的风姿。

命神都的人继续秘密行事。

诺。

太平忽然转眸静静地望着李澄,经年过去,太平的风韵越发明媚,李澄被公主这样凝眸一望,忍不住紧张地吞咽了一下。

太平淡淡地笑了笑,本宫回神都之后,长安便只能指望统领了。她尾音微酥,恰到好处地撩了一下李澄的心房。

又酥,又痒。

李澄急道:臣受义父之托,定当肝脑涂地,为殿下分忧。

命还是得好好留着,方才有往后。太平的话意味深长,北衙与南衙的这些将士,还有统领你,一个也不能少。

李澄的心一颤,诺!

马上快入秋了,统领可要注意身子,下去吧。最后这句话,太平说得温柔之极。

李澄心跳如雷,红着耳根从殿中退下。

太平脸上的笑意渐渐消逝,神都那边按部就班,长安这边也要按部就班,就算她回神都了,她也要长安这边遍布她的人,牢牢掌控长安各部。

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诱之以权。

如今的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仗着二圣宠爱骄纵一世的太平公主,而是羽翼渐生尚在蛰伏的镇国公主。

太平起身,走出正殿后,春夏跟了上来。

殿下要去哪里?

本宫想去水榭坐一会儿。

只要想到婉儿,她的心就空落落的。

春夏知晓公主的脾气,便不再多言,只是静静地陪着公主来到了水榭之中。

太平走至窗边,站在垂帘之下,远望墙角的那些梅树。

不知还要花开几载,才能等到婉儿与她一起共赏红梅,相拥而眠。

再等等我。太平对空虚话,眸底涌动的皆是浓郁的思念。

有些事欲速则不达,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太平绝对不会莽撞还朝,在神都给自己一个苍白无力的开局。

数日之后,公主守陵期限已满。

不少朝臣们盼着这一日到来,武后绝口不提,朝臣们却忍不住上书恭请公主还朝,参知神都政事。

婉儿收整这些奏疏时,不禁为太平捏着一把冷汗。

武后并非不记得太平还朝之事,她只是在保护太平,故意忽视远在长安的太平,不想把太平过早地牵扯进来。

她手下那些酷吏近几日办了好些个有威望的李唐旧臣,那些上书的朝臣已经是不足为惧的小喽啰。现在横在武后称帝道上的,只有那些李唐皇族,还有天下所谓的名正言顺。

太平若是在这个时候回来,必定会成为那些皇族的挡箭牌,是以太平不提还朝之事,武后也不提宣召之意。母女二人,心照不宣。

偏偏这些朝臣就是不消停。

武后已经懒得看这些奏疏了,每次都命婉儿先行整理出来。婉儿整理之后,却发现比昨日又多了十余本。

武后斜眼小觑一眼,冷笑道:都是些不安好心的。说着,她扫了一眼伺候在眼前的三人,你们说说,哀家该怎么办?

裴氏一时想不到法子,便静默不言。

厍狄氏献上一计,不如给殿下去信一封,命殿下称病休养。

武后眸光沉下,这样办也不是不可,只是天子称病,镇国公主也称病,这不是明晃晃地把矛头都指向她这个母亲了?

婉儿翻了几本奏疏,从当中拿出一本来,呈给了武后,太后,山东今年大旱。

武后眸光微亮,接过奏疏后,提笔便在奏疏上写了批注,命太平去山东赈灾,她不是在长安种了三年的地么,刚好可以派上用场。

婉儿悄舒一口气,从武后手中接过奏疏,现下就拟诏么?

武后点头,要快。

婉儿立即提笔,很快便拟好了诏书,呈给武后阅览之后,便交由厍狄氏送往了鸾台。

公主还朝一事算是暂时解决了,赈灾没个一年半载,太平是回不来的。

武后心头悬着的石头落下,赞许地看向婉儿,记你一功。

谢太后夸赞。婉儿行礼。

武后却没有笑太久,笑容便僵在了脸上,太平也不小了。她心中有合适的驸马人选,可太平有先帝特诏在手,此事不由她这个阿娘做主。

殿下与太后同心,他日还朝,想必会给太后一个满意交代。婉儿垂眸安抚武后。

武后笑意深沉,婉儿这是在为谁说话?

天命所归,大势所趋,臣自是为太后说话。婉儿不惊不惧,说得淡然。

伶牙俐齿,倒是可堪大用。武后说完,琢磨片刻后,似是打定了什么主意,却换了一个话题,三日后的殿试之题,婉儿可想好了?

臣已想好。

说来听听。

自从先帝崩殂,至今已经三年有余,其间诸事繁杂,兵祸不休。武后好不容易收整妥当,今年终是可以重开科举,选拔天下士子,所以她很是重视此事。

题名,天下为公。婉儿朗声回答,此题出自《礼记》。

武后听见这四个字后,忍不住放声大笑,婉儿以为,哀家算这个贤者么?

婉儿一拜,太后可谓上上之人,当以圣人自居。

妄言!你好大的胆子。武后打趣婉儿,却没有半点杀意,只觉心头快然,这个题目她实在是喜欢。

第114章野心

朝廷诏令传至长安,太平当即领命,同时写下奏疏,推举魏玄同代守长安。魏玄同当年因为上官仪一事被流配岭外,这些年累迁至天官侍郎。先前酷吏对狄仁杰下手,也是此人帮忙求情,加之狄仁杰不辩不抗,武后最后终是放了狄仁杰一马。

武后收到太平的举荐后,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太平所奏。这几年来,酷吏横行,收拾的大多是不臣武后之人。这魏玄同多年之前参与废后之行,若是武后在这个时候委以重任,反倒能给那些人心惶惶的官员们一颗定心丸。

她并不是睚眦必报,她收拾的只是不识时务之人。但凡有才之人,皆可重用。她想,难得太平推举一个高官,她这个当阿娘应该给她这个恩宠。尤其是这种关键时候,她越是重视太平,那些酷吏就越不敢对太平下手。

太平调集好米粮后,便亲率一千禁军赶赴山东赈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两相反复,迟迟难平。原本料想的赈灾最长只须一年,可太平在山东一待就是十四个月。待灾情稍缓,已是垂拱四年的五月。

同月,武后侄儿武承嗣在神都洛水中捞起一块白石,上书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以作祥瑞现世。武后大喜,加封自己尊号为圣母神皇,期待着明堂落成,好以神皇的身份,举行祭天大典。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最后一步。

武后这几日处理政务时,一直在思忖此事。李唐皇族甚多,就算李旦禅位,于情于理都轮不到她这个母后承位。

如何能威慑天下,让李唐皇族噤若寒蝉?

武后想了许久,一直想不出一个合适的法子。

就算要杀,也要一个由头。

偏偏这些个李唐皇族最近安静无声,酷吏怎么网织罪名都牵扯不到那些王孙身上。

裴氏给武后端上一盏甘露,看了两眼一旁伺候的厍狄氏与婉儿。平日这两位女官给武后出的主意最多,可这两日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实在是让人费解。

武后批完一本奏疏,只觉烦得慌,这天热得慌,裴氏!

裴氏知道武后想吃什么,当即从不远处的冰鉴中取出了一盘荔枝,奉送至案边。

婉儿知趣地走至案边,开始给武后剥荔枝。

武后蹙眉,抬眼一看婉儿,平日就你主意多,今日怎的一句话也不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